2023年7月11日

金車文藝中心15週年展【迴域】𝐊𝐂𝐂𝐀 𝐅𝐢𝐟𝐭𝐞𝐞𝐧𝐭𝐡 𝐀𝐧𝐧𝐢𝐯𝐞𝐫𝐬𝐚𝐫𝐲 𝐄𝐱𝐡𝐢𝐛𝐢𝐭𝐢𝐨𝐧 : 𝐑𝐞𝐯𝐢𝐬𝐢𝐭

回想從2010年在金車文藝中心的個展開始,這10多年來的創作之路上,金車文藝中心都給了我許多幫助,讓我認識了許多朋友,經歷體驗了許多,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回憶,著實感謝,這次也很榮幸能受邀參加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的15週年展,期待大家一起來共襄盛舉~(有酒有美食



展場一隅
攝影/彭婉華

林葆靈展出作品


-

金車文藝中心  15週年展  【迴域

創作是迴旋在時間軸上的姿態,豐富的進程飽和了歲月的深度;藝術為空白場域標記青春註解並賦予存在意義。並肩走過的彼此,在經歷曾經的未知後,迴游聚首,於此故域。

感謝優秀新銳創作者共伴,走過十五志學之年,金車文藝中心KCCA迎來空間與形象上的進化,在此關鍵之際,推出【迴域 - 金車文藝中心15週年展】,邀請22位藝術創作者,透過不同創作媒材、迥異風格之創作品,其中包含油畫、裝置、影像、雕塑…等多種類型,看見台灣當代藝術的多樣性,同時呈現創作者的視野與脈絡。

從聚焦個人生活經驗直至社會觀察,此次展出子題分為「人文環境」、「社會探究」、「文化理解」與「女性光輝」等四大主題,透過展出作品,各自展現對不同議題的感受與解析,透過聯展編織創思的交錯,聚異而同鳴。

金車文藝中心在藝文推廣的道路上,秉持著扶植新銳創作之理念,並連結彼此於社會環境,分享藝術的路途也已邁入15週年,【迴域 - 金車文藝中心15週年展】,邀請您一同參與見證台灣新銳藝術的再發生。

文化理解

藝術與工藝相互交織共同展現人類的創造力,藉由創作的語言與形式觀察。過去,對於傳統媒材的既定印象,是各地師傅職人的精雕細琢。年輕世代的藝術家們,與職人學習鑽研各類型媒材的製作技巧外,創作中更涵蓋當代藝術觀點,從自然環境與社會文化中獲取靈感,展現對於造型美感的體現與世代傳承。

藝術家余廷彥、廖偉淇、詹凱復、游宗穆、陳肇彤、陳愷靜、黃柏勳分別以不同媒材與形式來詮釋創作。余廷彥藉由花卉觀察空間及光影的變化,花雖曇花一現但充滿韌性,為留住瞬間的美與靜謐時光,使用如攝影鏡頭的景深功能進行畫面構圖,創作一系列以花為題的作品。現於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工藝多媒材修護工坊計畫主持人廖偉淇從微觀到體察大自然元素獲得靈感,把金屬鍛造技法當作修鍊手與心的工具是廖偉淇最熟悉的精細創作形式。金工鍛敲過程中,廖偉淇透過形而下、身體勞動的創作過程完成作品,再經由作品的呈現,傳達形而上、精神層次的心靈感受;刻劃對生活的感悟,重新凝視被遺忘的事物,詹凱復的藝術創作對他而言是種生活的轉化,將石頭本身簡單、純粹的物理現象帶出日常片段裡的微小抽象感受;陳肇彤的金屬雕塑作品〈姿態#10〉,將氣球的擠壓狀態轉變成不鏽鋼來凝結流逝的造型,透過鏡面不鏽鋼球體映射當下環境的特性,讓作品造型上的永恆與鏡面轉瞬間的映射兩者形成對照;傳統漆器工藝的裝飾技法運用於平面繪畫,表現出天然漆獨特的材質美。擅長以漆畫創作的藝術家陳愷靜作品〈敘事曲之一〉描述著居家日常,窗外的貓咪想抓住海棠花玻璃窗裡壁虎的尾巴。牆角的蜘蛛、桌上的螞蟻,各自譜寫著自己的生活旋律;木雕藝術家游宗穆,對於貝殼的喜愛啟發他以貝殼延伸出系列作品,作品〈蕨〉以「外部消去」讓作品的內與外同時呈現,「穿透」則讓作品不同於傳統雕塑;黃柏勳將作品結合底材是日式茶屏的老物件,作品〈逆旅〉名稱來自詩仙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畫面中呈現出一種和諧寧靜之美相當雅致。

人文環境

藝術來自對生命的觀察,本次展出者李宜亞、林禹彤、林葆靈、陳傑強、廖文彬、潘麒方,透過創作梳理自身生命經驗,刻劃生活中的細節。

日常生活中一瞬之間的感受,卻在心中留存許久,林葆靈〈泛黃的夜〉整體色彩偏低飽和度的大地色系,結合當代夜景,像是老照片般,訴說著經由時間流逝泛黃退色的記憶,並結合底片漏光的特性消融周圍景物,連結現實中隨時間不斷消逝的人事物景。

林葆靈 《泛黃的夜V》油彩與壓克力於製圖膠片 89 x 224 公分 2018
LIN Bao Ling / Yellowed Night V /oil and acrylic on multi-media vellum /89 x 224 cm/2018


面對快速發展的世界,人與環境的關係也有複雜且多變的發展,廖文彬〈沉睡的大山01〉運用符號學的概念,布手套象徵著人類文明與工業的發展,以人體臥趴姿勢,意味人對自然的敬仰之心,而居於山頂的白鷺鷥暗示著人雖與自然共處同一空間,但依然保有距離且尊重各自的空間;科技的發達使得人們能快速聯繫彼此,卻在無形之中疏遠了現實中的距離,林禹彤〈distance_3〉雕刻現代人最常見的生活方式,「距離」是否在當今社會已不再重要,〈液態關係〉木雕一貫的固態性質呈現液態的膠著,人因科技能結識他人創建關係,反之也能隨意地斷開連結,進而反思科技帶來的影響。

觀者能透過藝術創作,窺探藝術家心中的一隅,或是了解他們觀看的角度,「對於我觀看經驗的再現」李宜亞經由描繪器物呈現自身的觀看方式,在自己所打造的空間,細細品味及挑選器物、古樸的老傢俱、熟悉的光線角度,種種都是他想重複註記的事情,並在創作的過程中讓畫面有記憶性;〈我思〉自畫像中的陳傑強透過描繪自己來察覺當下的狀態,〈万籁此林寂〉多重視角的重疊、時間碎片的重組排列,將無法被看見的味道、聲音、情緒、呼吸、觸摸的溫度,試圖描繪這些意識以外的狀態;潘麒方繪畫主題多以風景為主,描繪景物之間個別的關係,對於那些透過感知所得到的情感與體驗,則藉由顏色逐一將其帶入畫面中,堆疊出自身對時間與空間的感受,構成獨樹一格的繪畫語言。

女性光輝

女性藝術家的創作具有柔軟和堅毅的特質,在藝術領域中散發著獨特的女性光輝,藝術家吳佳容、曾麗娟、邱婉婷、黃鈴詠將她們的人生經歷、情感故事以及對周遭事物的觀察轉化為藝術作品,通過藝術語言觸動觀眾的心靈,展現女性藝術家其獨特的才華與創造力。

其中藝術家吳佳容的創作核心來自於家庭,她將情感依附於針線之中,每一絲纖維和毛線都在作品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作品〈在相同的遠方〉彷彿是思緒的軌跡,是情感的載體,牽引出既貼近又疏離的風景,在流動神秘幽晦的光影中,揭示了藝術家內心深處的一角;而藝術家曾麗娟的創作都帶有其故事性和寓意,她將顏色繽紛的布料進行拼縫和組合,每件作品都如同童話故事般,營造生動而引人入勝的畫面,觸動人們的情感和想像力,帶領觀者進入色彩鮮明的夢境,感受當下時光的珍貴。

觀眾可以在藝術家邱婉婷的作品〈相〉、〈躁動〉和〈儘管〉中感受到她的躁動不安或對於現實的思索,她巧妙地運用纖維材質的重組,將不同的元素和情感拼湊、擠壓、拉扯,以此展現外在世界與內在情緒的交互作用,使作品具有細膩的質感、色彩以及層次感,展現出女性藝術家對於細節和情感的追求。

黃鈴詠的藝術作品以人物和植物為主體,將生命的關係融入植物與人之間。她以厚重的顏料堆疊呈現出層次分明的透明感,展現與傳統膠彩畫之柔美形象截然不同的多元面貌,並且對生命的循環她引發了有趣的提問:人們給予大自然營養,但當我們離開時,人們是否以某種方式繼續在大地上存在?因此她在作品〈植物人系列15-白露〉、〈花開開花〉通過描繪人與動植物之間糾纏不清的關係,呈現了這種循環的奇妙景象。

在這次展覽中,我們能夠明顯感受到女性在藝術領域展現的驚人力量和璀璨光芒,她們透過創作、展示和敘述,展現出多元的身份和不斷發展的藝術風貌,以各種形式和媒材表達她們獨特的創作理念和觀點。

社會探究

藝術家林文斌、黃贊倫、陳依純、黃政耀、黃頤勝,透過創作在自然環境與社會議題中探索,運用不同創作語彙喚起觀眾對當代文明發展的反思。而透過藝術作品傳達對科技依存、宗教信仰和人類與自然關係的思考,觀眾得以藝術家獨特的視角揭示其中富含的意義。

林文斌運用模糊晃影和錯雜片斷的創作手法,構建了翻轉和失序下的當代視景,並以個人在現代都市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移動性和經驗為起點,轉譯了變動的觀看現象和異變後的數位影像;黃贊倫對機械複製時代下人類與科技的依存關係深入探討,質疑人類對科技便利性的盲目信任和依賴,藉由作品傳達對當今社會的警示與回應,希望觀眾能夠對科技環境保持警覺性。

近年來迅速發展下的社會,提供更多元的創作方式,陳依純將動畫即時偵測並能與之互動的特點帶入作品中,使觀者身歷其境地感受到科技與傳統的交會與碰撞。將故事融入科技媒介當中,試圖引發觀眾對社會環境的關注,透過人與科技互動的創作手法,激發觀眾對科技與文化交流的深思。

「人物動態所產生的視覺模糊影像」為黃政耀所運用的表現手法,人物造型的重新詮釋,賦予視覺上新的認知和意義,藝術家將此種創作方式用於兒童繪畫領域,探索抽象的世界,模糊的視覺突破了現實的限制,試圖讓觀者能夠用個人想像力解讀作品,而人物形體的模糊感則更加凸顯畫面的感性氛圍;黃頤勝則以影像和文件並列的方式呈現疫情對人們造成的影響,但同一時刻也為我們帶來新的思考機會,重新審視我們生活中的各個面向。作品中的文字引發了觀者對於當下生活狀態的思考,及提醒我們反思日常生活中的資料收集與發掘,他以詼諧的筆觸呈現,將近代的生活情境與古代文學中的詞彙巧妙結合。

藝術家們運用不同的創作手法和媒介,期盼喚起人們對於科技、社會、文化和人類生存等議題的關注和思考,並探索人類與科技交互作用的可能性及影響,透過藝術傳達對於現實世界的觀察,為人類提供更加深層思考與對未來世界的想像。

-

|參展藝術家|
余廷彥、吳佳容、李宜亞、林文斌、林禹彤、林葆靈、邱婉婷、陳依純、陳愷靜、陳肇彤、陳傑強、曾麗娟、游宗穆、黃政耀、黃柏勳、黃鈴詠、黃頤勝、黃贊倫、詹凱復、廖偉淇、廖文彬、潘麒方

展場資訊

日期:2023.07.22 - 2023.08.27
展館:臺北承德館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131號
主辦單位:金車文教基金會
協辦單位:金車文藝中心 KCCA
聯絡電話:(02)25959650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11:00 - 18:00
-

░ 觀看更多展覽資訊,追蹤官方IG:kingcarart







從場域、扶植到教育,以十五年捏塑一個品牌定位: 專訪金車文藝中心藝術總監張瑋特

2023-08-02|撰文者:張家馨

(轉載自:非池中 ART EMPEROR


「創作是迴旋在時間軸上的姿態,豐富的進程飽和了歲月的深度;藝術為空白場域標記青春註解並賦予存在意義。並肩走過的彼此,在經歷曾經的未知後在此相遇。」-金車文藝中心十五週年展「迴域」展覽論述。

金車文藝中心創立於2008年,為金車文教基金會發展出以扶持國內藝術與文學、鼓勵青年創作為宗旨之機構。而他們的「起家厝」位於台北市南京東路二段的轉角處,一樓為金車集團企業體之一的柏克金啤酒餐廳、二樓為柏克金燒肉屋,另一個空間—承德館則鄰近圓山捷運站。起初它與起家厝的南京館一樣,樓下是金車集團的餐飲空間,樓上銜接成展覽中心。直至2019年時,金車企業總經理李玉鼎決定擴大展場,將一至四樓為藝術家展演活動所用。耗費了近五年時間,其重整計畫於今年竣工,同時也迎來了金車文藝中心的第十五個年頭。

在金車文藝中心重要的里程碑之際,透過二十二位藝術家構成的聯展「迴域」重新啟動承德館的空間。特別的是,這二十二位藝術家與金車都有過一段深刻的連結,像是曾獲得金車新銳油畫獎的林葆靈,後續也在金車文藝中心舉行過多次個展;又或是黃柏勳,當兵退伍後的首次個展亦是在金車呈現。「迴域」一展就像是過去與金車共乘前行的舊友,重回此地,「迴游聚首,於此故域」。


金車文藝中心15週年展「迴域」展覽現場。圖 / 金車文藝中心提供。
金車文藝中心15週年展「迴域」展覽現場。圖 / 金車文藝中心提供。


金車文藝中心15週年展「迴域」開幕現場,總經理李玉鼎致詞。圖 / 金車文藝中心提供。


金車文藝中心15週年展「迴域」開幕現場,代表藝術家林葆靈致詞。圖 / 金車文藝中心提供。
空間、朋友,娘家-金車文藝中心的角色

起初金車文教基金會成立的目的其一為培育藝術家,另一則希望延續金車的企業精神,以「教育」為核心,提升全民文化與美學涵養,落實各年齡層享有與實踐學習成長的機會。以此為宗旨,金車文藝中心的存在,除了免費提供展覽平台外,團隊更進一步思考此平台除了作為「場域」功能,還能夠發揮到什麼樣的力度和力量?在另一方面,金車文藝中心藝術總監張瑋特也注意到許多大學科系在學期期間會有與產業銜接的可能,但美術相關科系在這方面的切入點卻相對薄弱,便開始思考金車文藝中心是否能藉由「展覽」為軸心,藝術家正面迎戰產業之前以此地為演練平台。

張瑋特提到,最初在思考金車文藝中心品牌定位時,希望對藝術家或觀眾而言,它就像是個開放式空間,有很大的包容力使各種活動、聚會、不同創作類型的展覽在這裡發生,「就好像今天沒事不知道要去哪裡,可以想到金車文藝中心是個可以暫時駐足的地方。」因此在規劃展覽之餘,透過不同類型的講座策辦以及金車新詩獎等本土藝術與文化的推廣,使參與、認識、進入金車這個空間的民眾能夠獲取不同面向的新知,並且破除展覽空間深植在一般大眾心中難以親近的成見。


金車文藝中心15週年展「迴域」開幕現場,參展藝術家合影。圖 / 金車文藝中心提供。
金車文藝中心藝術總監張瑋特於開幕記者會致詞。圖 / 金車文藝中心提供。

十五年前,臺灣藝術產業發展面向與現今有著全然不同的切面,特別是自媒體尚未蓬勃、網路散播速度不及當今、藝術博覽會與畫廊的數量屈指可數,金車文藝中心草創時期面對到的藝文環境與現今相比,其資源的取得相對緊縮與單純。但也因為如此,金車文藝中心雖為推廣文化教育的機構,卻和藝術家們有著一種革命情感,相互扶持與成長。就如同約莫在2013年從金車孵化出來的藝術團體「少遊島繪社」,他們是一批因為金車文藝中心認識的藝術家,爾後相繼一起辦展,一起以藝術團體的名義申請國外參展機會。

「因為剛開始一切為零,我們跟藝術家都是邊學邊做。與其說金車文藝中心是培育的角色,我反而覺得更像是並肩作戰的夥伴。所以這裡對很多藝術家來說就像娘家,大家會固定回來聚會,在遇到困難時也會想到自己並非形單影隻,而是有一群背景相似的藝術家,在前景尚未明朗之時相互作伴與扶持。」張瑋特回應道。


金車文藝中心15週年展「迴域」展覽現場。圖 / 金車文藝中心提供。


金車文藝中心15週年展「迴域」展覽現場。圖 / 金車文藝中心提供。
「與其早知道,不如讓他們提早知道」

金車文藝中心每年承辦的展覽皆以徵件的方式裁定,卻也使他們重新思考,在金車展覽除了可以為藝術家帶來更多曝光機會,策辦展覽之餘如何在藝術家身上灑下一些種子,成為養分,也成為枝椏。

張瑋特說,過去許多來投件的藝術家其參展經驗近乎為零,往往在展覽結束之後才得知有這麼多需要注意的細節,小至作品的包裝、運輸、作品清單與作品卡的製作,大至作品如何定價等眉角,「與其聽見他們說『早知道就怎麼做…』,不如提早讓他們知道,將學習到的觀念有機會轉成實戰經驗。」

因此他們的篩選機制有別於大多比賽徵選條件,以提交作品圖檔與創作理念為基礎的模式大有不同。金車文藝中心每年收到報名投件的作品平均落在三百餘件,經過第一階段篩選後剩下五、六十組的藝術家,並邀請策展人、畫廊老闆、媒體、藏家、燈光師等產業相關人士分享他們的專業知識,將辦展覽時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濃縮在兩天的課程時間裡,結束課程後再請藝術家從這些收穫中,重新思考自己的展覽計畫,最終再進入面談階段。「但我覺得重點不是能不能來展覽,而是在這兩堂課中你學到了什麼內容、能不能認識更多人,是否能在未來的藝術生涯中為你帶來正向的影響。」


金車文藝中心15週年展「迴域」展覽現場。圖 / 金車文藝中心提供。

金車藝文中心再次實踐了金車企業以教育為基準的核心理念,像是藝術家在學院之後、社會之前的中繼站。「在金車的展覽不一定會是最精彩、最專業,但希望他們將未來辦展覽的錯誤一次在這裡碰到,畢竟以後跟商業藝廊合作的容許度未必這麼大」張瑋特回應道。而這樣的種子也將伴隨藝術家到接下來的每一檔展覽中,依循著藝術家在金車展覽累積的經驗,蔓延至它方,結出新的果子。

正如此次十五週年展「迴域」,從近幾年當代藝術大多藝術家關注的議題出發,將創作子題廓分成「人文環境」、「社會探究」、「文化理解」、「女性光輝」,邀請了過往參與過金車文藝中心展覽的藝術家們,他們在金車之後分道揚鑣後,各自在自己的創作領域上有著不凡的發展,如今,他們透過擅長的創作媒材,各自展現對不同議題的感受與解析,以展覽中編織創思的交錯,殊異而同鳴。


金車文藝中心15週年展「迴域」展覽現場。圖 / 金車文藝中心提供。


金車文藝中心15週年展「迴域」展覽現場。圖 / 金車文藝中心提供。
第一階段任務完成

在臺灣不同企業將以自身的專業領域,往下擴延自基金會本體,對於金車本身而言,雖然有著母體企業資源與資金的支持,但他們更在意的是,展覽與活動的策辦如何落地?後續如何持續發酵?其效益是否真的發揮在這些來參與的藝術家或民眾身上?張瑋特提到,由於策辦展覽活動的密集度高,所以金車文教基金會的團隊成員約有二十位,以臺灣基金會平均來說其規模相對壯碩,但這樣的夢幻團隊並非一蹴即成,而是在這十五年間逐一積累,「對我們來說都是往下扎根的旅途,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安排藝術家到校園演講,舉辦很多青少年教育有關的活動。因為我們也希望把他們的基礎打好,讓他們更有機會往上爬。」


金車文藝中心15週年展「迴域」展覽現場。圖 / 金車文藝中心提供。

而這段扎根的旅途,金車仍秉持著關懷在人文精神、扶持青年藝術家出發。「老董事長來看展覽時都會問這個藝術家幾歲?需要我們的幫忙嗎?」張瑋特回憶道,從董事長李添財的言語中可以感覺到他成立金車文藝中心的動機很純粹,只是想要幫助藝術家,以及深耕教育的服務。到了總經理李玉鼎接手後,仍告訴團隊要紮穩腳跟,慢慢琢磨,迎戰下一個十五年。在這樣的基礎上,金車文藝中心以嚴格謹慎的徵件機制,為他們在臺灣藝壇建立起好口碑,成為畫廊在挖掘新銳藝術家的重要平台之一。

金車文藝花了十五年捏塑他們的輪廓,合作過上千位藝術家、累積了固定的觀眾、樹立了明確的定位、與商業畫廊做出區別,也為藝術家在產業之間建構出好的基礎與橋梁。

第二階段,金車文藝中心將目標放眼至國際,在場域擴增之餘希望提升展覽品質、拓展國際文化交流的版圖,同時開發更多企業合作的可能,「我們希望讓這些創作者知道,當藝術家是可以有很多曝光和合作的機會。」隨著時代的推移,金車文藝中心在經營上與時俱進地成長,持續為藝術家開發更多被看見的管道;持續陪伴他們走過下一個十五年。


金車文藝中心15週年展「迴域」展覽現場。圖 / 金車文藝中心提供。


金車文藝中心15週年展「迴域」展覽現場。圖 / 金車文藝中心提供。

----------

KCCA承德館|當月VR線上展間|
金車文藝中心透過全景環繞攝影技術製作 #VR虛擬實境 線上展覽,打造如親臨現場的觀展體驗,讓您隨時都能輕鬆逛展 !
立即觀賞 ► https://reurl.cc/4oVRYK
【迴域 - 金車文藝中心15週年展】邀請22位風格迥異之藝術創作者,齊聚迎來金車文藝中心空間與形象上的進化,從個人生活經驗直至社會觀察,展出子題分為「人文環境」、「社會探究」、「文化理解」與「女性光輝」等四大主題,聚異而同鳴,展現台灣當代藝術的創新與多樣性。
熱愛看展的您千萬別錯過,現在就透過手機、平板、個人電腦及Oculus裝置,盡情享受觀賞藝術作品的樂趣吧!
► 點擊地面白色圓圈或使用鍵盤、滑鼠,即可環視展場空間
► 點擊作品旁之彩色標籤,即可查看詳細作品資訊

2023年6月8日

【委託製作】《雪望》

 

林葆靈 / 《雪望》/ 壓克力與亮粉於製圖膠片 // 61 x 153 公分 /2023 / 溫昇豪先生收藏
LIN Bao Ling / Looking Outward Together / Acrylic and glitter on multi-media vellum / 61 x 153 cm / 2023 /
collection of Mr James Wen

想想
距離完成凱德集團(Capitalland)的委託製作案
一轉眼已經十多年了
這些年便一直專心做著自己的創作
未曾接委製案
對於委製我個人其實並不排斥
我知道有些創作者覺得太商業之類的
不屑接
但看看藝術史中的名作
有許多都是委製作品
我想這說明了
委託製作的作品未必就沒有藝術性

不過根據我從前接案的經驗
有時客戶在創作上要求與限制太多
製作起來就會感到有些綁手綁腳
所以我不特別排斥但也不特別愛接

這次因緣際會
蒙知名藝人溫昇豪先生的委託
繪製一幅雪景
是一次愉快的經驗

溫昇豪先生人很親切
他表示很喜歡我個展的展出作品的《雪國 XVI》

林葆靈 /《雪國 XVI》 / 壓克力與亮粉於製圖膠片/ 61 x 145.5 公分 / 2022 /私人收藏
LIN Bao Ling / Snow Country XVI /acrylic and glitters on multi-media vellum / 61 x 145.5 cm / 2022 / private collection


但該作已蒙收藏
於是通過索卡藝術委託我畫一件和《雪國 XVI》一樣是俯瞰視角
有萬家燈火的雪景畫
另外希望畫中有能三個雪人象徵他們一家三口
以及他非常喜歡的富士山
其它我都可以自由發揮
也不需要事先看過草圖
完成時間也不限定

與溫昇豪先生(左)於個展作品前合影


































《雪望》創作過程











溫昇豪先生與《雪望》合照








從構思到完成費時五個月
期間不斷調整修改與沉澱
終於完成
命名為《雪望》
英文名則不直譯
用了: “Looking Outward Together”
截取自法國作家聖.修伯里(Saint-Exupéry)的話:
“Love does not consist of gazing at each other, but in looking outward together in the same direction.”

苦心完成的作品能否讓溫昇豪先生滿意呢
能否讓溫昇豪先生滿意呢
最後我得知他表示很喜歡也謝謝我
讓我鬆了一口氣
感謝溫昇豪先生與索卡藝術 :)
-

Think about it, it's been more than a decade since I completed the commissioned work for CapitaLand Group. Over these years, I haven't taken on any commissioned projects.

This time, by a stroke of fate, the well-known artist James Wen entrusted me, through Soka Art, to create a snowscape painting. It was a delightful experience.

WIP


I met Mr. Wen at my solo exhibition last year. He was very friendly and kind. He expressed his fondness for my artwork. For the commissioned piece, he wanted a scene with three snowmen, symbolizing his family of three, overlooking a landscape of lights. He also wanted to include Mount Fuji, which he dearly loves. Other than these specifications, I had creative freedom. There was no need to present preliminary sketches, and there was no strict deadline, granting me a high degree of creative freedom.
創作過程
攝影/彭婉華


It took five months from conception to completion. During this time, I made continuous adjustments, modifications, and contemplations. Finally, I completed the piece, naming it "雪望" The English title doesn't directly translate but is instead inspired by a quote from the French writer 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Love does not consist of gazing at each other, but in looking outward together in the same direction.'

I couldn't help but feel a bit nervous at the time, wondering if Mr. Wen would be satisfied with the painstakingly crafted artwork.

In the end, he expressed his great satisfaction and gratitude, which put my mind at ease.

I want to extend my heartfelt thanks to Mr. Wen Shenghao and Sokka Art :)

林葆靈於工作室進行創作
攝影/彭婉華


2023年3月30日

【畫冊】《自由的光芒:林葆靈》The Light of Freedom: Lin Baoling


本畫冊獨家收錄林葆靈從2016至2022年所累積的175件作品和最新個展《自由的光芒》創作自述,以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所專任教授陳貺怡老師、國立臺灣美術館研究發展組郭懿萱、索卡藝術策展人林家萱、藝術家母親蔡履惠所撰寫的文章,每篇皆從不同角度切入談論林葆靈的創作,厚達279頁,內容豐富,精彩可期!海內外欲購藏畫冊的朋友都請逕洽SOKA ART 索卡藝術,將會有親切的專人為您服務~


感謝亞洲藝術文獻庫(ASIA ART ARCHIVE)典藏我的2022最新畫冊《自由的光芒》的電子檔 (<<點擊瀏覽),此外,亞洲藝術文獻庫裡也有完整收藏我歷年來出版的畫冊,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The Light of Freedom: Lin Baoling, 自由的光芒:林葆靈


Catalogue published on the occasion with 'The Light of Freedom – Lin Baoling Solo Exhibition' held at Soka Art Center, Taipei from September to October 2022.


PUBLISHER: HSIAO Fuyuan, 蕭富元

LANGUAGE: Chinese - Traditional, English

PUBLICATION/CREATION DATE: 2022

NO OF PAGES: 279

ISBN / ISSN: 9789869660549

畫冊內頁



畫冊內頁



 

2023年3月21日

中國嘉德香港2023春季拍賣會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China Guardian Hong Kong Spring Auctions 2023 Asian 20th Century and Contemporary Art
pg. 11- 14

6

林葆靈 (b.1981)
落花 II(二〇二〇年作)

油彩 壓克力彩 畫布
100 × 80 cm. 39 3/8 × 31 1/2 in.
款識
Lin Bao Ling 2020(右下)

出版
2022年,《林葆靈:自由的光芒》,索卡藝術,台北,第130頁

來源
台北索卡藝術
亞洲私人收藏

以筆為劍斬禁錮,為希望獻上玫瑰
林葆靈罕見紅彩創作


林葆靈1981年生於台北,2006年自新加坡拉薩爾藝術學院畢業,後入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研習水墨,獲博士學位。他擅長以油畫結合潑墨技法,表現夜色中朦朧神秘的光影。自2006年起,他展開「沒有名字的小傢伙」系列之作,小傢伙無名無姓、赤裸純真,在藝術家設置的各種場景中勇於邁出探險的腳步,富含喜怒哀樂的各式情感,引發觀者強烈共鳴。而回顧林葆靈近二十年的創作生涯中,以紅色調為主色者迄今僅有7件,突顯其稀罕,而是次拍賣即帶來其中2件,以響藏家。

玫瑰花床的溫柔擁抱


完成於2020年的《落花II》(拍品編號6)中,可見四處流浪的小傢伙以天地為家,在夜晚撿來一段樹枝為枕,以一頂常年隨身的舊毛線帽堪堪禦寒。他的身上有白色繃帶包紮的痕跡,暗示旅途或生活中的坎坷。緊閉的雙眸無意識地流下一串淚滴,似受噩夢襲擾、想念遠方的家人或回想所遭受的委屈。上方怒放的紅玫瑰落下鮮紅花瓣,化作一床芬芳柔軟的被褥,為小傢伙抵禦嚴寒,帶給他安慰的力量。玫瑰艷麗的紅彩被大面積暈染開來,泛著動人的金紅光彩,雖然它自身同樣經歷氣候的冰霜,卻還溫柔地給予他者庇護。藝術家特意以光斑描繪出抽象的綠葉、飄動的雪花,展現在冬日搖曳的動態美,畫境如夢似幻。而照耀至小傢伙身上一縷暖黃的晨光,若言說著即使冬日嚴苛,春天終將到來,而在生活中所受的傷,也會一一被撫平,帶給人前進的力量。

斬斷邊界,不破不立


2022年,林葆靈的創作產生關鍵性的轉折,有別於過往畫風的集中光線、古典朦朧美,他加入自身的幽默與創意以平塗手法創作了「斬」系列繪畫,並加深了在雕塑上的試煉,以雙手塑造陶土,飾以鮮活的壓克力色彩,創造出一件件獨一無二的作品。當中,其經典主角小傢伙展露出果敢帥氣的不同性格。在雕塑《斬V》(拍品編號7)中,小傢伙揭開額頭紗布,露出魔法印記,若爆發出巨大能量。他的神情果決,如俠客般以畫筆為劍、利落地完成斬擊,足部陷入地面的細節,強調了遒勁的劈斬力道。其身後被一刀兩斷的是繃著畫布的畫框和一管顏料,潑灑出大量好似血跡的紅色壓克力彩。畫框是畫家使用素材,在中文中對應「框架」。將之痛快的斬斷,呈現了「不破不立」的強大精神,又具幽默的詼諧感,令人過目不忘。

而在畫作《斬II》(拍品編號7)中,小傢伙化作硬漢形象,神態堅毅地雙手持刀,在瞬間揮出九刀,以漫畫中爆炸形對話框結合黑色書法表現,合為一招「九頭龍閃」。數字處的畫布均被切開,像是凌厲的劍氣從內迸發,突破了二維平面的限制。而四周向中心收攏的黑色漫畫線條和潑灑的白點進一步體現出具衝擊性的速度感。林葆靈在此作中以銳利的紅色為主色、再結合明確的線條挑戰觀者的視覺極限,充滿酣暢淋漓的爽快利落感。

《斬II》靈感來自日本漫畫《浪客劍心》。劍心原為暗殺者,但最終決心為保護弱者而戰,習得最強「九頭龍閃」。而每道劍氣上割破的畫布,受啟迪於阿根廷藝術家封塔納(Lucio Fontana),其標誌性的創作即為被割破的畫布,他曾言:「當我坐下來凝視一道道割痕時,我頓然感悟心靈之壯大,感覺自己解脫物質束縛」。林葆靈巧妙地融合二者,內化為自身走出舒適圈的能量,創造出以魄力斬斷約束的全新「小傢伙」,開啟新的冒險旅程!

估價 :
HKD: 30,000 – 50,000
USD: 3,800 – 6,400

 




6

Lin Bao Ling (b.1981)Fallen Flowers II(Painted in 2020)


Oil and acrylic on canvas

100 × 80 cm. 39 3/8 × 31 1/2 in.

Signed in English and dated on bottom right

LITERATURE
2022, Lin Bao Ling: The Light of Freedom, Soka Art, Taipei, p.130
PROVENANCE
Soka Art,Taipei
Private Collection, Asia

Using the Pen as a Sword to Slash Fences, Giving Roses to Hope
Lin Bao Ling's Rare Red Colour Creation


Lin Bao Ling was born in 1981 in Taipei, and graduated from the La Salle College of the Arts in Singapore in 2006, then went on to study ink painting at the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where he received his PhD. Since 2006, he has been working on a series of works entitled “The Nameless Little Guy”, in which the little guy is bravely exploring the various scenes set up by the artist, and is full of emotions of joy, anger and sadness. Looking back over his nearly 20-year career, only seven of Lin's works have been produced in red, two of which are being offered to collectors in this auction.


The Tender Embrace of a Bed of Roses


In Fallen Flowers II (Lot 6), completed in 2020, a little guy can be seen wandering around, having collected a branch for a pillow, with only an old woolen hat left to keep warm. His body bears the marks of white bandages, suggesting a journey or a life of hardship. His closed eyes shed unconscious tears, as if haunted by a nightmare. Above the scene, the red rose in full bloom drops its petals into a fragrant, soft bedding, which, despite the frost of the weather itself, offers gentle shelter. The artist has deliberately used light spots to depict abstract green leaves and fluttering snowflakes, showing the dynamic beauty of swaying in winter. The warm yellow morning light shining on the little guy suggests a sense of hope that light will finally come.


Slash Boundary, No Break No Gain


In 2022, Lin Bao Ling's work took a crucial turn. In contrast to the hazy beauty of his previous works, he used flat paint to create the Slash series of paintings, and deepened his experiments in sculpture. In this series, his classic protagonist, the little guy, reveals a bold, handsome and different character. In the sculpture Slash V (Lot 7), the little guy removes the gauze from his forehead to reveal his magic mark. Like a warrior, he uses his brush as a sword and strikes with a sharp chopping motion. Behind him is a frame tied to the canvas and a tube of paint, splashing a large amount of red acrylic that looks like blood. The frame is the Chinese word for “constraint”. The straight slashing of the frame presents a powerful spirit of “no break, no gain”, and a humorous and witty sense of humour that is unforgettable.

In the painting Slash II (Lot 7), the little guy is determinedly holding a sword in both hands and wielding nine cuts in a flash, using an exploding dialogue frame combined with black calligraphy to form the “Nine-Head Dragon Flash”. The canvas is sliced open at the figures, as if a powerful sword bursts from within. In this work, Lin's sharp red colour challenges the viewer's visual limits, which shows a powerful and dazzling sight. This painting got inspired by the comic book Rurouni Kenshin, Kenshin was originally an assassin, but eventually determined to fight to protect the weak, acquiring the most powerful “Nine-Head Dragon Flash”. The canvas cut on each stroke of the sword is inspired by the rebellious creation of Argentinean artist Fontana, who cut the canvas. Lin Bao Ling cleverly blends the two, internalising his own energy to break out of his comfort zone, creating a new “little guy” who cuts through restraints with gusto and embarks on a new adventure.


中國嘉德香港2023春季拍賣會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China Guardian Hong Kong Spring Auctions 2023 Asian 20th Century and Contemporary Art





2023年3月11日

中國嘉德香港2023春季拍賣會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延續去年十週年慶典拍賣的絢爛佳績,中國嘉德(香港)「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部門將在3月11至12日(星期六至星期日)期間,於台北富邦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春季拍賣精品展,呈現近60件總估值逾9,000萬港幣(3.5億新台幣)的重量級代表作。

今春「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板塊將呈現逾百件作品,拍前估價逾1億港幣(3.9億新台幣),其中焦點拍品將率先於台北展出,隨後亦將分階段在北京、香港和大家見面。本季特別以「光/Enlighten」為名,策劃一特別的專題,將呈現先後獲得法國藝術界最高成就「法蘭西學院藝術院士」授勳的華人三傑:朱德群、趙無極、吳冠中,日本前衛藝術家草間彌生、Mr.,以及領銜中國當代的周春芽、蔡國強、王懷慶八位藝術家的重要代表作,藉藝術的華彩點燃希望與理想的光芒,帶來撫慰人心的力量。

中國嘉德香港2023春季拍賣會將於4月2至7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盛大舉行,隆重呈獻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中國書畫、瓷器工藝品及古典家具等各式珍罕精品,並將同場加映珠寶及鐘錶展售會,獻上一場動人心弦的藝術盛宴。

林葆靈 /《落花 II》/ 油彩與壓克力於畫布 / 100 x 80 公分 / 2020
LIN Bao-Ling / Fallen Flowers II / oil and acrylic on canvas / 100 x 80 cm / 2020



中國嘉德香港2023春季拍賣會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台北精品展
時間|2023年3月11 – 12日,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地點|富邦國際會議中心B2,台北市松山區敦化南路一段108號

北京精品展
2023年3月18 – 19日|北京嘉德藝術中心

香港精品展
2023年3月20 – 25日|中國嘉德(香港)G Art藝術中心

香港預展及拍賣
2023年4月2- 7日|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


2023-03-02

China Guardian Hong Kong Spring Auctions 2023 Asian 20th Century and Contemporary Art “Taipei Preview”will Take Place from 11 to 12 March


Following the success of China Guardian Hong Kong 10th Anniversary Autumn Auctions last year, the Asian 20th Century and Contemporary Art Department will present nearly 60 highlights of the Spring Sale, totaling HK$ 90 million / NT$ 350 million, at Taipei Fub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enter from 11 to 12 March (Sat to Sun).

This spring, the Asian 20th Century and Contemporary Art Department is pleased to offer over 100 works with a pre-sale low estimate of over HK$ 100 million / NT$ 390 million. The star pieces will first be showcased in Taipei, followed by Beijing and Hong Kong. Named “Enlighten”, the specially curated themed section features masterpieces from the “Three Musketeers” of Chinese Modern Art — Chu Teh-Chun, Zao Wou-Ki, Wu Guanzhong – who were elected members of the prestigious Académie des Beaux Arts in France, Japanese artists Yayoi Kusama and Mr., as well as Chinese artists Zhou Chunya, Cai Guo-Qiang and Wang Huaiqing. The magnificent works of the 8 contemporary artists demonstrated the splendor of art, bringing hope and serenity.

China Guardian Hong Kong Spring Auctions 2023 will be held at Hong Kong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Centre from 2 to 7 April. The sale will present a vast array of artworks and collectibles, including Chinese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Asian 20th Century and Contemporary Art, Ceramics and Works of Art, and Classical Chinese Furniture, along with a Jewellery and Watches Selling Exhibition, which promise to be a delightful visual feast for connoisseurs.

2023年1月3日

新北創新教育加速器-藝術講座-免燒陶土公仔塑造

與新北市立福和國民中學美術班的同學們合照

#artisttalk
#workshop

2022 Dec 27

-

上次與那麼多孩子分享創作
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聽說好幾位同學去參觀台北藝術博覽會後
學習單上有寫我
原來我的作品也有那麼年輕的孩子喜歡
有些開心

跟這些孩子分享些什麼對他/她們會比較有幫助呢
我想了很久
還是有分享了幾年前我第一次當評審時的致詞:

人的一生
有時會得到不該得到的肯定
有時會得不到該得到的肯定
希望大家能夠比較平常心地面對這些
對自己誠實

講座時有個孩子似乎在打瞌睡
讓我憶起自己在藝術學院時
就常熬夜做作品
一早去上藝術史或藝術理論時
常不支睡去
如今只依稀記得
教理論的老師很愛拿駭客任務來舉例
解釋能指與所指
美術史的老師長得像巴斯光年
其它好像什麼也沒留在腦中

聽到一組聊著蒙其·D·魯夫的孩子
我們似乎沒什麼代溝

教學還是覺得不容易
不過看這些稚氣的孩子
認真創作的神情
還是蠻令人開心的
希望這次的分享能讓同學有一點點收穫

感謝侯忠穎教授引薦
邱欣老師的規劃協助














2022年11月18日

金車校園文藝講座2022

 

#artisttalk

這些年去過許多大學做分享
這應該是第一次跟比我年長的同學們分享
也是同學們最有禮
發問最踴躍互動最多
最熱情的一次
教學相長
積累了豐厚生命經驗的同學
也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另外一位講師
奕龍的分享也是非常有趣
據說其他班同學還敲碗說想再聽一場

這次的分享經驗就如同今天的天氣
和煦美好
感謝 金車文藝中心 KCCA 提供這個分享機會~
乃文的邀約規劃與幫忙
以及昇叡老師的協助~













-


#2022金車校園文藝講座 ✧ 11/17
這學期藝術類第一場來到華梵大學
邀請到兩位講師:#林葆靈#陳奕龍
課堂教師:余昇叡
兩位藝術家分別帶來不同的藝術話題,首先奕龍以圖歸納解析從事藝術家的生存方法、分享駐村經驗以及這幾年創作的心得感觸;而葆靈是和商業畫廊合作多年的藝術家,他分享和畫廊合作的注意事項、籌備個展該如何的規劃以及當代藝術家的參考案例。
活動的尾聲同學們熱情踴躍!和現場藝術家互動問答
相信這場講座同學與藝術家都獲得豐富的收穫
再次感謝 #余昇叡 老師、兩位講師以及台下同學


文轉自金車文藝中心臉書


-

#藝術家生存指南
#林葆靈
#LINBaoLing
#陳奕龍
#artist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