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5日

親手捏一個「沒有名字的小傢伙」 - 林葆靈VIP工作坊

 


***名額有限,請盡速私訊粉專報名,先報先贏,額滿為止***
#沒有名字的小傢伙」是藝術家林葆靈的原創角色,是他自我的投射,也可代表每個人。如孩童般真誠赤裸,象徵著永不改變的初心。對林葆靈來說,畫畫是治癒一切傷痛的救贖。就像每個人,只要在生命中找到一種使命,即使過程磕磕碰碰,但仍會堅持下去,並感到幸福。9/17藝術家將會親自帶領大家捏一個屬於你自己的「沒有名字的小傢伙」,誠摯邀請你一起來 #動動手玩創意

日期:2022/9/17
時間:下午2:30-4:00
藝術家: 林葆靈 LIN Bao Ling
地點:索卡藝術|台北市中山區堤頂大道二段350號
電話:02-2533-9658
費用:$800/人
-


捏一個小傢伙說難好像也不難
基本上就是一個加加減減修修補補
不斷地調整
直到自己滿意的過程

表定的一個半小時
超時到三個半小時
已省略了許多步驟
有學員就已經說好累好硬了
不過是笑著說的
享受玩土的樂趣不言而喻



「教學累還是自己創作累?亅

分享示範一些基本的技巧給大家並不難
我覺得就跟學習任何事物一樣
要熟練都需要反复練習
只是一次的體驗課大家無法立即上手很正常
所以也沒有必須一下子要把大家教到很熟練的壓力

對我自己來說
幾個小時也沒法有多少進度
製作一件作品
在發想與資料蒐集與學習後
還得經過許許多多的日夜
反覆修改打磨與想法上的拉扯以及各種試驗
才能完成

所以
還是做自己的創作累得多
既勞心也勞力

就從前當藝術家的助手
雖然也不時會遇到熬夜趕工
但不太需要動腦
照著指示去做即可
勞力但比較不用勞心

我想
捏土和生活都一樣
得沉住氣有耐心
不斷地加加減減
修正調整
解決困難
努力試著把自己
也把人生
塑造成我們想要的樣子
















-

▎展  名 Exhibition丨 自由的光芒 – 林葆靈個展丨The Light of Freedom – A Solo Exhibition by LIN Bao Ling
▎藝 術 家 Artists丨林葆靈LIN Bao Ling
▎展  期 Date丨2022/09/03 (Sat.) - 2022/10/29 (Sat.)
▎開放時間 Opening Hours丨週二至週六 10:00-19:00
▎地  點 Location丨索卡藝術.台北丨台北市中山區堤頂大道二段350號丨 Soka Art Taipei丨No.350, Sec.2, Tiding Blvd., Zhongshan Dist., Taipei City
▎聯  繫 Contact丨林家萱丨hsuanlin0506@gmail.com丨02-2533-9658

2022年9月14日

與林葆靈的作品相遇 - 故事募集活動


 期待大家的分享~😊

.
【與林葆靈的作品相遇 - 故事募集活動|2022/9/14-10/29】


你曾在林葆靈的作品中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
或是哪個畫面或角色觸動到你的內心?


📘分享抽精美畫冊
我們想聽聽關於你與林葆靈作品相遇的故事,
只要將自己對於觀看林葆靈個展/作品的任何想法,不限字數(最短10字),
分享在臉書或Instagram,即可參與「林葆靈親手簽繪畫冊《自由的光芒-林葆靈》」的抽獎活動。


📝如何分享
1. 臉書的貼文或限時動態,標記「林葆靈 LIN Bao Ling 」 和「 SOKA ART 索卡藝術」,並追蹤兩個帳號
或是
2. Instagram的貼文或限時動態,標記 @lin_bao_ling 和 @sokaart_taipei,並追蹤兩個帳號


(臉書或Instagram需設為公開帳號,我們才能看到貼文;若為私人帳號,需親自到畫廊現場,由畫廊人員看過,確定發文與標記正確,確認有登記發文帳號,才能確定有參與抽獎活動資格)


📣獎項公佈
本次活動將抽出6名幸運的參與者,我們會於10/29展覽結束後公佈於索卡藝術臉書與Instagram粉絲專頁,也會同時私訊獲獎者取得「#林葆靈親手簽繪畫冊《自由的光芒-林葆靈》」的資訊。
請大家踴躍參與,一起分享你和林葆靈作品之間的故事吧!


***索卡藝術保有活動解釋與異動之權利**

-

▎展  名 Exhibition丨 自由的光芒 – 林葆靈個展丨The Light of Freedom – A Solo Exhibition by LIN Bao Ling
▎藝 術 家 Artists丨林葆靈LIN Bao Ling
▎展  期 Date丨2022/09/03 (Sat.) - 2022/10/29 (Sat.)
▎開放時間 Opening Hours丨週二至週六 10:00-19:00
▎地  點 Location丨索卡藝術.台北丨台北市中山區堤頂大道二段350號丨 Soka Art Taipei丨No.350, Sec.2, Tiding Blvd., Zhongshan Dist., Taipei City
▎聯  繫 Contact丨林家萱丨hsuanlin0506@gmail.com丨02-2533-9658

2022年8月28日

2022 金車美展展前訓練課程


講師:林葆靈 (專職藝術家)
日期:2022/ 08/27(六) 14:10-15:40
地點: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這些年好像也算累積了一點公眾演說的經驗
但每次分享前其實還是會蠻焦慮緊張
該說些什麼才能對聽眾有所幫助
在瞬息萬變的時代
我過去的個人經驗對他/她們來說還會有用嗎
但思來想去
雖然時代再變
有些本質的事大概永遠不會變
我也只能就真誠地分享那些我覺得重要的事
不懂的就說不懂
不裝腔作勢
再努力想些笑話
避免聽眾睡著
費心想的笑話有些有中有些沒中
有些臨時想的
無心插柳的話卻中了
講單口喜劇真不容易

後來得到聽眾反饋:
「我覺得蠻有趣的,很真誠,謝謝分享」
或許算有達到預期目標吧

很榮幸也很感謝金車文藝中心的邀約




2022年8月15日

自由的光芒 – 林葆靈個展丨The Light of Freedom – – A Solo Exhibition by LIN Bao Ling



 

一直以來,我們所認識的林葆靈多以捕捉生命中真實的景象為創作主題,從城市繁華的夜景到冷冽壯麗的雪景,每一幅都讓人身歷其境、為之驚嘆。然而,2022年他的全新個展《自由的光芒》所帶來是令人驚艷與興奮的作品,大面積平塗的豔紅、跳脫夜晚的場景、挪用名畫與漫畫的構圖、充滿戲劇張力的「沒有名字的小傢伙」與超越平面的三度空間作品,讓我們看到他在藝術上嶄新的突破。《自由的光芒 – 林葆靈個展》將從2022/9/3展至10/29,共計8週,誠摯邀請貴賓蒞臨現場,感受不一樣的林葆靈。 由於疫情的影響,對於人的遷移有諸多限制,人們開始產生不自由的感受,進而引發林葆靈對於「何謂創作自由」的思考。在獨居創作的生活裡,他沉浸於文學、動漫、影劇等,並將他人與自己所創造出的世界交融在一起,試圖尋找出何謂創作自由的答案。他將人們所熟知的繪畫、文學、漫畫作品融入創作中,並化身為「沒有名字的小傢伙」展開追尋自由之光的漫長旅程。《前浪》再現了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裏》。他用藍紫色渲染整片天空,再透過精湛的寫實功力,以仰視的視角使滔天的巨浪更具量感與張力。此巨浪正是由藝術史所累積的強大能量,乘著筆筏的小傢伙在漂浮著顏料管的藝術之海中破浪而行,海浪不斷將他推送到浪頂,彷彿就快要觸及懸在天上斗大的明月。至於何時抵達頂峰,林葆靈只將答案留給了自己。






林葆靈 /《前浪》 /壓克力與亮粉於製圖膠片/ 88 x 86 公分 /2022
LIN Bao Ling /The Great Wave /acrylic and glitters on multi-media vellum / 88 x 86 cm / 2022






林葆靈 /《斬 II》/ 60.5 x 45.5 公分/ 壓克力於畫布 / 2022
LIN Bao Ling / Slash II / acrylic on canvas /60.5 x 45.5 cm /2022



在最新作品中,最令人驚豔的是跳脫以往既定的藍紫色系框架,用色大膽且無時間性的《斬》系列,它就像是藝術革命再重生的過程。在此,他以大面積平塗的方式處理背景,鮮豔的紅色抹去了時間。小傢伙在象徵革命的紅色包圍之下,顯得更有殺氣與能量,強烈的視覺印象衝擊著感官,挑戰觀者的視覺極限。小傢伙在《斬II》中化身為漫畫《浪客劍心》的主角,展式威力強大的劍技「九頭龍閃」。在此他融合了封塔納的概念,將每個方位的畫布劃破,讓作品從二維衝破至三維空間,突破了繪畫一直以來的框架。

林葆靈 / 《創作的世界 II》/免燒陶土/壓克力顏料/電子蠟燭/複合媒材/ 33 x 26 x 34 公分/ 2022
LIN Bao Ling  / The Creation II / air dry clay/ Led candle light / mixed media /33 x 26 x 34 cm /2022




林葆靈 / 《創作的世界 II》(局部)/免燒陶土/壓克力顏料/電子蠟燭/複合媒材/ 33 x 26 x 34 公分/ 2022
LIN Bao Ling / The Creation II(detail) / air dry clay/ Led candle light / mixed media /33 x 26 x 34 cm /2022


雖然這幾年林葆靈仍以平面創作為主,但2022年開始產生比較大的轉向。此次個展展出近一半的立體作品,如《一個人的遠航》、《死神》及《創作的世界》系列。《創作的世界II》所刻劃的是在一片雪白的寒冬夜晚,小傢伙蹲在描繪營火的畫布前取暖並流露出滿足的神情。營火就像是林葆靈對藝術創作自由的熱情與追求,冰天雪地有如不自由的框架,他認為「最終,我們只能在不自由的框架裡奮力追尋、戰鬥與掙扎,又或順其自然不抵抗,欣賞那虛幻的,偶爾閃耀出的自由光芒。」



林葆靈 《自己領導自己》 壓克力/畫布 65 x 91 公分 2022
    LIN Bao Ling /One Leading Oneself / acrylic on canvas /65 x 91 cm /2022


▎展  名 Exhibition丨 自由的光芒 – 林葆靈個展丨The Light of Freedom – A Solo Exhibition by LIN Bao Ling 
 ▎藝  術  家 Artists丨林葆靈LIN Bao Ling
 ▎展  期 Date丨2022/09/03 (Sat.) - 2022/10/29 (Sat.)
 ▎開放時間 Opening Hours丨週二至週六 10:00-19:00
 ▎地  點 Location丨索卡藝術.台北丨台北市中山區堤頂大道二段350號丨 Soka Art Taipei丨No.350, Sec.2, Tiding Blvd., Zhongshan Dist., Taipei City
 ▎聯  繫 Contact丨林家萱丨hsuanlin0506@gmail.com丨02-2533-9658

---

林葆靈個展自述


在疫情肆虐的日子裡,常可聽到的一種抱怨是不能出國,覺得很悶,不自由。引發我聯想到:一生都與幾隻同類擠在一個約A4大小籠子的飼料雞、三十歲起便足不出戶的美國詩人艾蜜莉‧狄金生(Emily Dickinson,1830 – 1886)、晚年三十年間幾乎不出門的日本畫家熊谷守一(1880 -1977 )、電影《海上鋼琴師》裡,從小到大都在蒸汽客輪上生活的男主角1900、以劃破畫布聞名的阿根廷/義大利藝術家盧齊歐·封塔納(Lucio Fontana,1899 -1968)、得到閉鎖症候群的前法國時尚雜誌《Elle》的總編輯,鮑比 (Jean-Dominique Bauby,1952 - 1997)、小說《人性的枷鎖》(Of Human Bondage)裡夢想成為隨船醫生,環遊世界的菲利普、漫畫《進擊的巨人》裡,不甘被局限在牆內、渴望自由的艾蓮,還有漫畫《l浪客劍心》裡殺人無數的維新志士,劍心 … …。


行動範圍,要有多大才算自由?是不是慾望越少越小就算越自由?到底「自由」是什麼?「創作自由」又是什麼?






獨居創作的生活,有時幾天沒出門,行動範圍往往只有在家附近,很少離開台北。沉浸在文學、動漫、影劇等,穿梭在他人與自己的創作世界裡,將自身帶入其中的各種角色,於是他人的創作世界與自身的創作世界產生某種程度的交融。長時間呆在工作室,對於不能出國或是單純的生活,並不感到不自由或無聊。每日畫著畫,也用陶土捏出自創角色「沒有名字的小傢伙」,有時也為他搭建場景,像是工作室裡的神,體驗著造人與創世的過程。神說要有光,我也在畫裡描繪了光, 在部分立體作品中則運用了led燈。新的點子不斷湧現,忙於嘗試。經歷自身想法上的拉扯,摸索不熟悉的工法、材料與工具,解決創作上遇到的種種困難,彷彿是與「小傢伙」一起經歷了一次次小小的冒險。我想,尋找新奇事物未必一定要到遠方,那些不曾真正了解的周遭環境與人事物,或是自身的內心,都可以是值得探索的陌生領域,當感知敏銳時,所謂的尋常風景都不尋常;不管是生活或是創作,不被習慣與過多的執著所局限,願意嘗試不熟悉的事物,都可以視為一種對「牆外」的探索,對自由的追尋。艾蜜莉‧狄金生與熊谷守一或許也是這麼想的吧。



鮑比因為患上閉鎖症候群,全身癱瘓,只剩下一隻眼睛可以眨眼,並藉由眨眼與外界溝通,並完成了著作《潛水鐘與蝴蝶》。書中有描述到他覺得患病後彷彿被困在潛水鐘般的身體裡;但藉由想像,他能在記憶與時空裡翱翔,感到短暫的自由。創作者其實就和鮑比一樣,雖然人在工作室裡,但可以通過想像去到許多地方,並試著把想像化為實體作品,現今的網路延伸了人的視聽範圍,更便於累積建構想像世界所需要的素材。然而,就如同鮑比通過想像能去到,做到的,只有在他的記憶裡有的,記憶裡沒有的,似乎就難以藉由想像企及。其實人們也只是在比較大的潛水鐘裡,行動與思考想像的範圍也都有界限。創作者畫下的每一筆似乎都是受了學過,或看過的表現方式影響,思考的每件事亦同,沒法「無中生有」,只能延續著前人的足跡,試著努力再走的更遠一點點,或是在途中另闢蹊徑;又或是將前人視為敵人,讓所謂的「反派」來成就所謂的「英雄」,又或互相敵視。世界上大概沒有什麼百分之百原創的作品,如同作家強納森‧ 列瑟(Jonathan Lethem,1964-)所說,「被稱為「原創」的東西,十之八九是因為人們不知其參考或原始資料來源。」用已知去想像未知,拼湊組裝見過的事物,如同龍是由幾種不同動物的部分形象拼湊而成的幻獸。認清自己想像與思考的局限性或許使人感到無力,彷彿再拼命也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但亦能使人謙卑。看著三萬多年前的洞穴壁畫, 那些以線條生動描繪的動物令人驚艷,如果沒有史前畫家留下的繪畫遺產,會不會也沒有後來的素描、浮世繪與漫畫等? 若要把「長江後浪推前浪」改成「長江前浪推後浪」該也算成立?


藝評家約翰柏格(John Berger,1962-2017)曾說:「所有的現代藝術家都認為創新才是接近真實的路徑⋯⋯只有在這一點上,現代藝術家與革命是肩並肩的:他們都起源於扯下陳腔濫調的渴望。」封塔納便是其中之一,他認為,藉由刺穿畫布與割開畫布「創造了無限的一維」。而「打破了畫布的空間好像在說:自此我們可以自由地做我們喜歡的事了。」他也意圖擺脫傳統的繪畫形式與藝術觀念:「我似乎象徵性的逃離了畫布,但實際上,我永遠擺脫了畫面的枷鎖。」「刺」與「割」這種像是暴力破壞的動作,讓我想起畢卡索說過:「對於破壞的嚮往,同時也是一種對創造的嚮往。」也讓我聯想到試圖通過暴力得到自由的艾蓮,以及為了創造新時代而揮刀的劍心。他們的行為似乎也可視為在打破框架,掙脫枷鎖。然而,通過同類相殘,他們最終讓自己或別人真正自由了嗎?攻擊別人也被人攻擊,揮出的拳與刀傷了別人的同時也可能傷了自己,存活下來的人似乎也難免身心都傷痕累累,會不會死去的人才是真的解脫?而高行健在〈作家的位置〉 寫過:「... 20世紀藝術的革命家們一再宣告繪畫已死,或是反藝術,或是零藝術的來臨,而現今許許多多的畫家卻依然默默在畫。」若說藝術革命是為了追求藝術創作的自由,那現今的畫家是否就仍處在不自由的創作環境中?


都說「創作是自由的」,但絕對的自由,沒有任何限制有時反而令人不知所措,猶如在無邊的海上,沒有方向地漂流。導演/作家北野武在其著作《北野武的小酒館》中寫過:「自由這種東西,只有在一定程度的框架下才能成立。想幹啥就幹啥是一個没有框架的概念,在這個概念裡是没有自由的,有的只是混沌。」他以足球為例,有不能用手,球必須踢進球門框架裡等限制,如此不自由的運動還大受最不願被束縛的年輕人歡迎。他認為:「就像光與影,正因為是在不自由的框架中交戰所以才閃耀出自由的光芒。正因為重力把人拉向地面,所以人類才會有了那个永恒的飛天夢想。」這令我想到《海上鋼琴師》裡的1900,沒有人禁止他下船,但他決定一生都在船上生活,死也不願離開。他覺得在鋼琴上面, 他可以在88個琴鍵裡創造無限; 但陸地太大,選擇過多,令他無措。球員們和1900,似乎都出於自由意志,選擇了局限自己,並在局限中找到自由。


若說限制反而給人自由;而創作是沒有限制的,那創作不就反而不自由了?似乎,遵循著那自己常也難以釐清的內心真實想法,給自己設限制仍是需要的,但有時或許也只是在把來自外界的各種想法主張,在覺察或未察覺間硬套在自身,然後誤以為那是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於是制約我們自己的共犯或主謀,常就是自己。就像《人性的枷鎖》裡的菲利普,他在終章覺察了自己其實並不想環遊世界,於是放棄,選擇結婚,安定下來,過他曾覺得不想要的所謂平凡生活。他反思自己曾受別人灌輸的思想左右,他做的都是他覺得該做的,而非他內心真正渴望做的。推翻了自己一直以來的想法是否也算是一種思想革命?這樣的菲利普是否反而真正地自由了?然而菲利普其實只是作家筆下的角色,其所思所想,所作所為都是被決定的,沒有自由意志可言,而我們每個人會不會也都是虛構角色般的存在?



框架無所不在,而「執著」或許便是不自由的一大源頭,在執著於必須自由的同時便掉進了名為自由的框架,當不刻意追求自由時或許反而會得到自由,如同不會游泳的人在水中掙扎反而會沉,身體放鬆的狀態反能漂浮。這樣想的話,似乎只有對一切都不執著的人才能真正的自由吧?然而凡夫俗子如何能做的到?最終,我們只能在不自由的框架裡奮力追尋、戰鬥與掙扎,又或順其自然不抵抗,欣賞那虛幻的,偶爾閃耀出的自由光芒。






2022年7月8日

2022台中藝術博覽會

索卡藝術|2022 #台中藝術博覽會#川合治子#王挺宇#林葆靈#飯田桐子#橋爪悠也#MoguTakahashi#NKSIN|7/15-17】

#索卡藝術 很榮幸參與2022台中藝術博覽會,本次展覽地點為台中林酒店,非常期待能帶給觀者不一樣的看展經驗。今年我們將呈現7位台灣與日本藝術家的作品:川合治子、王挺宇、林葆靈、飯田桐子、橋爪悠也、Mogu Takahashi與NKSIN。貴賓預展為7/14下午3點至7點,公眾開放為7/15 - 7/17,歡迎各位貴賓蒞臨展間809參觀。



川合治子

1968年出生於日本名古屋的川合治子,畢業於愛知縣立藝術大學的美術系,並一直居住於名古屋的鄉下村莊。她擁有一顆赤子之心,在她色彩繽紛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可愛的動物以及天真的孩子,在她所創造如糖果世界般的風景中嬉戲,彷佛洋溢著一種溫暖與幸福。如此幸福的畫面反映出她所生活的鄉下村莊。在那裡,她每天都能和自然與動物對話,夜晚還能遙望天上的滿天星斗。她的作品創造了一個美好的國度,是人類渴求的一種單純與善良。當觀賞她的作品時,彷佛有一種魔力,會不自覺地被吸引,讓人不自覺地進入幸福滿盈的快樂天堂。



王挺宇

王挺宇曾獲臺北獎及高雄獎首獎雙料肯定的王挺宇,創作之路一直以來都備受臺灣藝壇所關注。他的作品延續對神話、星空與地圖的嚮往,猶如一位考古研究者在畫布上拼湊那未被發掘的神秘圖像。他透過網絡「以圖搜圖」的方式,重新編排天地間所有圖像,再用他獨創的一種圖學創作風格,以「堆高描線」和「打磨技法」呈現影像薄厚的質地和復刻的古典效果。近年他也開始加入復古的8-bits遊戲點陣元素,並將roguelike遊戲的開放式地圖概念融入其中,透過作品反映出信息網絡時代的所形塑出的集體潛意識與精神性。



林葆靈

林葆靈的作品以神秘浪漫的夜景著稱。他以製圖膠片為創作載體,讓顏料在之上恣意流淌,形成如夢似幻的暈染效果,完美融合了西方藝術的抽象與東方潑墨的氣質,呈現出帶有流動性與刻意模糊焦距的現代攝影感。《雪國》系列描繪從日本新瀉的山林裡遠望小村落燈火闌珊的景致。他以劇場式的光線跳脫景物固有的色彩,透過藍、紫、銀等冷色系顏料,營造出有如潑墨山水的大自然氣韻。如此精湛的暈染技法,再加上有如皴法般的山巒肌理與質感,流露出藝術家濃厚的水墨功底。他將黑夜與雪季的冷冽靜謐凝結起來,點綴上黃、白色的閃爍燈火,展現藝術家對於光影的追求以及心中的溫暖,充滿詩意的想象。此外,他也一直在象徵自我的「沒有名字的小家伙」系列默默耕耘。每件出現小家伙身影的創作皆是他生命經驗的書寫,他透過此系列表達出對生命的孤寂、無奈與堅持。

林葆靈/《雪國 XV》/壓克力於製圖膠/61 x 63 cm /2021




飯田桐子

在亞洲擁有超高人氣的飯田桐子,是炙手可熱的日本當代藝術家。她的作品以寂靜、幽美的人物形象與神秘的雪國景致深植人心。飯田的作品畫面潔凈,人物深邃,她不掩飾地將「雪、白、寂、靜」等冷元素放入作品,創造出讓人「看不釋手」並能產生無限想象的雪白童話世界。她畢業於北海道造型設計學院,在日本畫壇獲獎無數,並連續兩年入選Shell美術賞展(2003、2004)。她帶有懷舊、奇幻的作品風格,在許多著名的國際藝術博覽會大放異彩,如「香港巴塞爾國際藝術博覽會」、「臺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東京當代藝術博覽會」、「京都藝術博覽會」及「名古屋藝術博覽會」等,吸引許多企業家與設計師慕名收藏。



橋爪悠也

橋爪悠也從小熱愛繪畫與創作,雖非藝術學院出生,卻以獨特鮮明的視覺圖像,在藝術圈迅速竄紅,並在亞洲當代藝術占有一席之地。由單色背景襯托的「超扁平」動漫風格人物,眼角含淚並即將落下的瞬間,這是橋爪悠也最受歡迎的《eyewater》系列。藝術家本人並沒有給當中所描繪的「眼淚的故事」賦予特定意涵,因為一件藝術品最有趣的地方,就在於它是可以被無限解讀的,每位觀者都可以把自己投射到作品的人物故事中,自由想象各種可能的前因後果,而這就是本系列作品最令人困惑也最迷人的吸引力。他的作品並非單純的影像挪移,而是具個人創作意識與圖像系統,雖以大眾文化為文本,卻帶有當代社會文化傳播的符號現象與深刻反思。



Mogu Takahashi

有點笨拙的筆觸,鮮明亮麗的用色,天馬行空的構圖與題材,是Mogu Takahashi作品的獨特風格。一筆一畫帶有孩童般的調皮與童趣,充滿著神奇的療癒魔力。Mogu是一位極具創造力的天才型藝術家,她以生活中的故事與片段為靈感來源,繪畫本裡塞滿色彩鮮明與可愛的動物形狀,這全來自她平時對大自然生物的觀察。2013年她開始以繪畫作為日記,把每日的所見、所思、所感繪製在筆記本裡,並拍照傳到Instagram上,這也成為她的創作素材庫。她以此方式來和世界建立聯系,並吸引了近14萬的粉絲追蹤,還曾與GUCCI、SHISEIDO等國際知名品牌合作。直至今日,Mogu仍保持在筆記本繪畫的習慣,記錄她所觀察到的日常與美好。



NKSIN

1994年出生於日本福島的NKSIN,擁有日本與菲律賓血統,透過自學的方式在藝術圈闖出一片天,目前活躍於東京及國際各大藝博會。他以噴漆為創作媒材,擅於用灰階色調描繪人物主題,包含現代青少年、古典藝術大師、音樂家、工匠與當代名人等。他獨特的繪畫風格,強烈地受到美國八〇、九〇年代街頭藝術與動畫設計的影響,並試圖以一種既挑釁又幽默的方式,探討當代社會議題。他透過時代錯置的方式,將當代的服裝與流行對象,穿戴在這些古代偉人身上,使其作品兼具古典肖像的嚴謹與當代街頭文化的活力。近期NKSIN展開了嚮名人大師致敬的系列創作,作品以當代藝術中常見的挪用手法,將幾位偉大藝術家深植人心的形象,融入當代文化的元素,來嚮影響著藝術史進程的藝術大師們致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  名Exhibition丨2022台中藝術博覽會丨2022 Art Taichung
▎藝 術 家Artist丨川合治子KAWAI Haruko、王挺宇Wang Tingyu、林葆靈Lin Baoling、飯田桐子IIDA Kiriko、橋爪悠也Yuya Hashizume、Mogu Takahashi、NKSIN
▎展  期 Date丨2022/07/15 (Fri.) - 2022/07/17 (Sun.)
▎貴 賓 預 展VIP Preview丨2022/07/14 (Thu.)
▎展  位Booth丨索卡藝術Room 809
▎地  點Location丨台中林酒店丨台中市西屯區朝富路99號丨The Lin Hotel Taichung丨No.99, Chaofu Rd., Xitun Dist., Taichung City
▎聯  繫 Contact丨02-2533-9658
 






林葆靈  / 《夜雨II》/壓克力與酒精墨水於合成紙/ 42 x 29.7公分 /2021
LIN Bao Ling / Night Rain II / Acrylic & alcohol ink on synthetic paper/42 x 29.7cm /2021












林葆靈 /《蘊春 III》/ 複合媒材於畫布 / 33 x 45.5 公分/ 2020
LIN Bao Ling / Beneath the Snow III / mixed media on canvas / 33 x 45.5 cm / 2020




2022年3月23日

寫景成詩 – 藝術家聯展


 2022.04.02 - 04.23 

索卡藝術.臺北


文字和誦讀時的韻律,只需用直覺去感受喜歡或不喜歡;而在凝視作品的過程中,我們開始感受到畫中氛圍與線條筆觸所傳遞的情感,就好比詩詞中曖昧不明的語句,需要透過時間的累積,讀完後在心裡泛起陣陣漣漪;漸漸地我們有點明白又不太明白地感受到一些什麼,最終好似能了解藝術家或詩人透過作品的表象想傳達的一切,而這些感悟只可意會,無法言傳。 



林葆靈  / 《東京夜曲》 / 複合媒材於製圖膠片  / 91 x 179 公分 / 2015
LIN Bao Ling / Tokyo Nocturne mixed media on multi-media vellum / 91 x 179 cm / 2015




索卡藝術於2022/4/2至4/23展出《寫景成詩 – 藝術家聯展》,匯集了十位優秀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包含王璽安、李瑞、林葆靈、洪凌、黃柏勳、曾健勇、彭思锜、趙博與譚軍。不論是描繪壯麗的自然風光、微觀生命的各種姿態或是日常角落的風景,每個透過藝術家揀選的景致,皆如一首寄情於景的抒情詩,等待觀者駐足細品,感受畫與詩在意境與精神上合而為一的情感共鳴。






林葆靈 /《雪國XV》/壓克力於製圖膠片/ 61 x 63 公分 /2021
LIN Bao Ling / Snow Country XVacrylic on multi-media vellum / 61 x 63 cm / 2021




林葆靈 /《蘊春 III》/ 複合媒材於畫布 / 33 x 45.5 公分/ 2020
 LIN Bao Ling / Beneath the Snow III / mixed media on canvas / 33 x 45.5 cm / 2020
    



林葆靈 /《躲貓貓 II》/ 壓克力於製圖膠片 / 61 x 42.5 公分 / 2019
LIN Bao Ling / Hiding Cat II / Acrylic on multi-media vellum / 61 x 42.5 cm / 2019




-

▎地  點 Location丨索卡藝術.台北丨台北市中山區堤頂大道二段350號丨Soka Art Taipei丨No.350, Sec.2, Tiding Blvd., Zhongshan Dist., Taipei City
▎開 放 時 間 Hours丨週二 – 週六 10:00 AM - 7:00 PM
▎聯  繫 Contact丨02-2533-9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