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7日

2021 台中藝術博覽會丨2021 Art Taichung


▎藝 術 家Artists丨 王永衢 Wang Yongchiu、王挺宇 Wang Tingyu、林葆靈 Lin Baoling、席時斌 Hsi Shihpin、高島進 Susumu Takashima、彭思錡 Peng Siqi、許芝綺 Hsu Chihchi、飯田桐子 IIDA Kiriko、齊簡 Chi Chien、謝福源 Hsieh Fuyuan、羅文欣 Lo Wenhsin、Creepy Mouse
▎展  期Date丨2021/12/3 (Fri.) - 2021/12/5 (Sun.)
▎開 放 時 間Hours丨12:00-19:00(12月5日至下午6點)
▎開 幕 時 間Opening丨2021/12/2(Thu)14:00 - 15:00
▎貴 賓 預 展VIP Preview丨2021/12/2(Thu)15:00 - 19:00
▎展 間Room丨索卡藝術Room 0901
▎地  點Location丨台中日月千禧酒店 (台中市西屯區市政路77號) 7F-12F
 


2021 臺中藝術博覽會 2021 Art Taichung


原訂於2021年7月舉辦的「2021 臺中藝術博覽會」,因受疫情影響而兩次延期,現在我們即將迎來12月3日至5日於臺中日月千禧酒店舉行的藝術盛會。本次索卡藝術會為大家帶來12位亞洲優秀藝術家的作品:王永衢、王挺宇、林葆靈、席時斌、高島進、彭思锜、許芝綺、飯田桐子、齊簡、謝福源、羅文欣和Creepy Mouse(依姓氏筆畫排序)。



◆ 王永衢

畢業於西雅圖康沃爾藝術大學的王永衢,所創作的作品源於日常觀察及圖像製作的思考,他試圖抽離個性化與情緒化的表達,融合1950-70年代美國抽象藝術的色域、硬邊與極簡主義等元素,探索圖像「空靈」和「形⽽上」的內在能⼒。他善於討論兩極對立的關系變化,當觀者初見作品時,會立即被明快的色彩所吸引,大面積與平和的色塊與線條在視覺上相對安定;但近距離觀看時,視線又會被如紋理般的裂痕所填滿,引起潛意識中短暫的焦慮感。他的作品從各層面將觀者引入陌生領域,並誘導其去重新觀看、思考及感受。



◆ 王挺宇

曾獲臺北獎及高雄獎首獎雙料肯定的王挺宇,創作之路一直以來都備受臺灣藝壇所關注。他的作品延續對神話、星空與地圖的嚮往,猶如一位考古研究者在畫布上拼湊那未被發掘的神秘圖像。他透過網絡「以圖搜圖」的方式,重新編排天地間所有圖像,再用他獨創的一種圖學創作風格,以「堆高描線」和「打磨技法」呈現影像薄厚的質地和復刻的古典效果。他在平面的畫布上,堆棧出細小的顏料厚度,精致且細膩的手法像是重現地質風化的考察研究;運用覆蓋、消去、添加、擦除,甚至移植天文星學研究的挪用拼貼,讓作品混入當代藝術概念中的時代錯置效果;更試圖在畫面中形塑凸起的線條肌理,宛如淺浮雕的視覺影像,極具個人視覺符號語匯。同時,也透過作品反映出信息網絡時代的所形塑出的集體潛意識與精神性。



◆ 林葆靈

林葆靈的作品以神秘浪漫的夜景著稱。他以製圖膠片為創作載體,讓顏料在之上恣意流淌,形成如夢似幻的暈染效果,完美融合了西方藝術的抽象與東方潑墨的氣質,呈現出帶有流動性與刻意模糊焦距的現代攝影感,既神秘、迷人又令人嚮往。2020年他開始《雪國》系列的創作,描繪從日本新瀉的山林裡遠望小村落燈火闌珊的景致。在《雪國X》中,他以劇場式的光線跳脫景物固有的色彩,透過藍、紫、銀等冷色系的西式顏料,營造出有如潑墨山水的大自然氣韻。如此精湛的暈染技法再加上有如皴法般的山巒肌理與質感,重巒交錯,疏密有致,流露出藝術家濃厚的水墨功底。他將黑夜與雪季的冷冽靜謐凝結起來,點綴上黃、白色的閃爍燈火,展現藝術家對於光影的追求以及心中的溫暖,充滿詩意的想象。

林葆靈 /《雪國 XV》/ 壓克力於製圖膠片 / 61 x 63 公分 / 2021
LIN Bao Ling / Snow Country XV/ acrylic on multi-media vellum / 61 x 63 cm / 2021





◆ 席時斌

席時斌是近年深獲國際關注、擁有建筑與藝術雙重專業背景的優秀藝術家,從他的剛柔並濟的作品中,能看到來自建筑的理性與藝術的感性美。他擅長以不銹鋼、鍍膜復合媒材等材料進行創作,透過繁復地解構及建構日常景物、歷史建筑與西方神話,再融合古典解剖學與傳統工藝技術,開創兼容神話想象、文學詩意和科工製作的美學觀點,創造出華美又深具張力的作品。2021年的《天使虎》延續他一直發展的虎系列,以2019年的《老虎 金色閃電》為基礎,這只老虎骨骼壯碩富有活力,身上的條紋以閃電形狀來刻劃,並融入了人體沖浪時的運動姿態,使其充滿挑戰自我極限的勇猛與沖勁。在材質方面,結合了不銹鋼、鈦金鍍膜、鋁與上色膠板,時尚的銀、優雅的鈦金、炫彩的綠與半透明的刻度,更增添作品顏色與材質的豐富性。天使虎的雙翅有多種不同的角度變化,可隨時調整開合,讓天使虎展現出翱翔於天際既優雅又威猛的姿態。



◆ 高島進

高島進具有深厚的建筑與繪畫背景,其作品分別使用了獨特的24K純金筆與墨水、毛筆和彩色鉛筆所創作而成。高島進的作品由細膩的線條反復推積而成,似山脈或年輪般無止盡的蔓延,也似一面縝密的織物,編織著彩色的長紗走入永恒的循環中。這些線條的濃淡程度,會隨著鉛筆筆尖的書寫而磨損,筆刷上的墨水也會漸漸耗盡,讓他的線條有著豐富的變化,兼具力與美的豐富表現,承襲了日本美學的特色,其作品曾獲日本東京青梅市立美館和羽田機場永久典藏。



◆ 彭思锜

1995年生於桃園的彭思锜,目前就讀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創作碩士班,原本以水墨創作的她, 因為迷戀舊質地所散發出獨特氣氛,包含時間的記號與文化標示,於是她開始嘗試將書畫的媒材經驗帶入陶瓷中。她以葉片為主體,選用造紙原料——構樹,再加上瓷漿,以具有差異性的筆觸涂刷,來呈現各個葉片不同的樣態。她將葉片視為脆弱的微軀,細微的光線能穿透葉片,使其看似親密微小卻廣大,因它指嚮在時光間隙裡曾經的片刻。她透過作品強調凋零而破碎的生命痕跡,試圖勾勒出易脆且輕的邊界,視覺上看似脆弱,陶瓷卻能保存相當長久,紀錄它生命周期最後的樣態,封存成為永恒的存在。



◆ 許芝綺

1982年生於高雄的許芝綺,2004年畢業於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初次接觸到 陶藝的創作;隨後,她進入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陶瓷組,從此一頭栽進陶藝創作的世界。她的雕塑作品以純白、抽象、有機與優雅的線條為人所知,不同角度承接了飽滿的光影,渲染出千變萬化的光澤,從每個角度觀看都有不同形貌。不僅是最後的成品,繁復的製作過程也是她作品不可或缺的部份,從練土、搓揉土條到塑形,再到燒製打磨,都是藝術家與自身和環境的對話的過程,帶領觀眾進入她精心構筑的精神世界。



◆ 飯田桐子

在亞洲擁有超高人氣的飯田桐子,是炙手可熱的日本當代藝術家。她的作品以寂靜、幽美的人物形象與神秘的雪國景致深植人心。飯田的作品畫面潔凈,人物深邃,她不掩飾地將「雪、白、寂、靜」等冷元素放入作品,創造出讓人「看不釋手」並能產生無限想象的雪白童話世界。她畢業於北海道造型設計學院,在日本畫壇獲獎無數,並連續兩年入選Shell美術賞展(2003、2004)。她帶有懷舊、奇幻的作品風格,在許多著名的國際藝術博覽會大放異彩,如「香港巴塞爾國際藝術博覽會」、「臺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東京當代藝術博覽會」、「京都藝術博覽會」及「名古屋藝術博覽會」等,吸引許多企業家與設計師慕名收藏。



◆ 齊簡

一直以來齊簡的創作不斷地探討繪畫的平面性與繪畫之外的一切,從邊框、展場空間擴大至環境與社會。他並不會直白地點出問題核心,而是透過高明的隱喻、借喻及諷喻,對日常生活、社會環境與文化記憶去提問,並引導觀者察覺作品中所提供的種種訊息與線索, 再進行連結、理解與反思。《同理3》將兩張繪畫並置,花色圖樣若有似無的連結,其中對應的關系自成一種結構,像是人與人,或人與物的關系。「同理」( Empathy)意思與鑒賞藝術的能力有關,能投入藝術作品中細心觀察、想象和感受。對齊簡而言,「同理」作品似乎也指涉著觀眾參與,需要擱置自己的立場和評斷,彷佛進入別人的內心世界中,暫居其中,溫柔地遊走、聆聽,與悅者同悅、與悲者同悲,身同此心、心同此理。



◆ 謝福源

1992年出生於臺南的謝福源,2018年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碩士班。他的創作手法大多是以工筆形式為基礎,運用線條的勾勒及洗染的技術表現出細膩且典雅的風格,並嘗試在作品中藉由線條與光影的變化,讓作品可以在東方與西方之間尋找出更多可能性。曾獲得第十一屆劉延濤獎學金、昌新藝術獎學金(2015)、第二十一屆大墩美展「大墩獎」(2016)。在《萭嶼》系列中,以「景」為出發點,嘗試在不同的幾何圖形中加以切割並重組,呈現出似山非山的模糊空間並藉由重復性的細小葉片,堆砌出類似皴法的質地,讓觀者能在皴法質地與形體切割構成中,重新思考空間與個體所帶來的可能性。



◆ 羅文欣

羅文欣1986 年生於新北市,畢業於東海大學美術系創作組碩士班。她善於結合代針筆、蠟筆與炭筆等書寫性媒材,透過刻、琢、磨等不同的技法,在畫面上細膩地勾勒出自然景物的氣息與律動。對她來說,創作中那種將要把畫紙劃破的快感,反映出她不跟隨主流的大眾文化堅持自身藝術美學的品味。羅文欣的繪畫乘載了細碎層迭的線條筆觸,以及紙上雕琢的肌理,散發出獨特的氣質,給予觀者一種安詳的寧靜,卻又彷佛能感受到景物細微顫動的呼吸、微風的吹拂,讓景物實境與幻境結合為一,產生出零距離的美妙感受。



◆ Creepy Mouse

拿起噴漆以Mouse之名出沒在大街小巷,彷佛鼠疫一般從南至北蔓延。有人常問:「為什麼要叫做Creepy Mouse?」因為在普羅大眾眼裡涂鴉人就像老鼠一樣,在夜深人靜時遊走啃食街道上的墻消化成一張張的畫布;而Creepy取自普遍對於涂鴉的充斥與叛逆性觀感。

2011年接觸了英文書法,並運用於涂鴉及藝術創作上,2015年受邀加入國際藝術團隊Calligraffiti擔任大使。其作品的內容主要是表達生活中的情緒激發,有時則是對於生命的看法或體悟。

2021年10月9日

2021 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2021.10.22 - 10.25 
臺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一館

▎展覽日期 Time & Date丨 

【貴賓預展 VIP Preview】 10月21日15:00-21:00 10月22日11:00-14:00
 
【公眾展期 Public Opening】 10月22日14:00-19:00 10月23日11:00-19:00 10月24日11:00-19:00 10月25日11:00-18:00

▎展  位 Booth丨F04 丨#索卡藝術 SOKA ART

▎地  點 Location丨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一館丨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5號丨Taipei World Trade Center Exhibition Hall 1丨No.5, Sec. 5, Xinyi Rd., Xinyi Dist., Taipei City

▎政府防疫政策 Epidemic Prevention丨進場參觀請全程配戴口罩 Please wear the mask during exhibition

▎線上購票 Ticketting丨 https://lihi1.com/Yz5eY


何其幸運,索卡藝術能夠在疫情趨緩的時刻,參與一年一度的藝術盛會《2021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這次我們將於2021/10/22-10/25在展位F04,為大家帶來13位國際級藝術家豐富又多元的作品,參展陣容包含方文山、手嶋大輔、平松宇造、林葆靈、席時斌、高島進、張英楠、許芝綺、曾雍寧、飯田桐子、齊簡、羅文欣與NKSIN(按姓氏筆畫排序),件件精彩可期,不容錯過!



◆ 方文山


華人頂尖音樂大師方文山創作無數暢銷金曲,新作品推出都能轟動整個流行音樂圈。今年方文山跨界藝術創作,首度推出限量版《龐克貓史汀》,即將在2021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盛大公開亮相,臺灣搶先在10月13日上午11點在索卡藝術在線平臺開賣,讓全球的潮流藝術愛好者優先購藏。方文山對中文一直有很深入的研究,其中他的中國風歌詞更是有承先啟後的意義,這也延伸到他的藝術創作上。此款潮流公仔為方文山與周杰倫之聯名款,其設計理念即是以青花瓷副歌,「天青色等煙雨…」中的天青色為公仔設計之主色調,而天青色即為汝窯代表色之一。當初《青花瓷》之副歌創作源由,其實來自汝窯,而非青花瓷。另外,此公仔胸前護甲鐵片之「青」字,為明代書法家文徵明的字體。除汝窯色調外,此款潮流公仔之身體組成部分,主體為復古型之機器人,以機械結構為其外型基礎。方文山將源自北宋年間,距今近千年的汝窯技藝,與來自約二百五十年前之工業革命的機械結構相結合,使得這款潮流公仔,兼具文化底蘊與機械文明的質感。



◆ 手嶋大輔

手嶋大輔的作品主要以木雕為媒材,形塑出可愛療癒造型的人物,並結合大自然元素。細看每一個娃娃的面容,貌似日本傳統佛像元素,面無表情,喜怒不形於色。但是人物的動作卻帶有幽默感,有的像在面壁思過、有的懶散,使人發笑,但是笑完之後似乎有股莫名的不對勁,似乎像現代人的生活寫照。手嶋將日本古老的木雕工藝融入現代人的靈魂,產生強烈的共鳴。古代佛像斂眉垂目,傳達出二分觀外觀世間,八分觀內觀自在的寓意,手嶋的人物常常從口中吐出色彩繽紛的幾何造型,像咀嚼口香糖吹泡泡,也像語言具象化後的結晶,象徵語言的重要性,字字珠璣,而人物閉目的模樣像是在傾聽世界的聲音。




◆平松宇造

平松宇造為日本福岡設計學院講師,他的作品包含繪畫與壁畫,他擅長運用大面積的色塊與靈活的線條來勾勒自然,重新詮釋生活中的美感與細節。藝術家透過反復地刮除、擦拭、涂抹來描寫自然界中的殘缺與不完美,其作品曾獲日本橋三越本店的Louis Vuitton 收藏,並於2019年榮獲VOGUE報導「7位你必須要關注的藝術家」第一位,近期更受邀與倫敦藝術大學榮譽教授暨時尚攝影大師尼克.奈特所贊助的SHOW studio 合作,跨界推出一系列結合日式侘寂與極簡時尚風格的全新創作。



◆ 林葆靈

林葆靈的作品以神秘浪漫的夜景著稱。他以製圖膠片為創作載體,讓顏料在之上恣意流淌,形成如夢似幻的暈染效果,完美融合了西方藝術的抽象與東方潑墨的氣質,呈現出帶有流動性與刻意模糊焦距的現代攝影感。2020年開始創作的《雪國》系列,描繪從日本新瀉的山林裡遠望小村落的景致。他以劇場式的光線跳脫景物固有的色彩,營造出有如潑墨山水的大自然氣韻。他將黑夜與雪季的冷冽靜謐凝結起來,點綴上黃、白色的閃爍燈火。除了寫實的景致描繪,他另一個象徵自我的「沒有名字的小家伙」系列,是他生命經驗的書寫,表達出對生命的孤寂、無奈與堅持。


林葆靈 /《雪國 XIV》/ 壓克力,雲母粉與亮粉於製圖膠片 / 61 x 132 公分 / 2021
LIN Bao Ling / "Snow Country XIV"/ acrylic, mica powder and glitter on multi-media vellum / 61 x 132 cm / 2021



林葆靈 /《雪國 XV》/ 壓克力於製圖膠片  / 61 x 63 公分 / 2021
LIN Bao Ling / Snow Country XV/ acrylic on multi-media vellum / 61 x 63 cm / 2021




林葆靈 /《夜雨》/ 壓克力與酒精墨水於合成紙  /  42 x 29.7 公分 / 2021
LIN Bao Ling / Night Rain  / Acrylic and alcohol ink on synthetic paper/  42 x 29.7 cm  / 2021



林葆靈 /《夜騎II》/ 壓克力與酒精墨水於合成紙  /   29.7 x 42 公分 / 2021
LIN Bao Ling / Night Ride II / Acrylic and alcohol ink on synthetic paper/  29.7 x 42 cm  / 2021





2021年8月5日

台中藝術博覽會-台北預展

【索卡藝術.台北丨 #全新展覽 丨 2021 #台中藝術博覽會 – 台北預展丨 2021 Art Taichung – Taipei Preview】

原訂於2021年7月舉辦的「2021 台中藝術博覽會」,因受疫情影響而兩次延期,目前改期至12月3日至5日於臺中日月千禧酒店舉行。為了配合防疫政策減少跨縣市移動,索卡藝術.台北特別提前至8月於台北舉辦「2021 台中藝術博覽會 – 台北預展」。本次展覽將為大家帶來10位亞洲優秀藝術家的作品:#王挺宇#林葆靈#柏巧玲#席時斌#彭思錡#田桐子#許芝綺#齊簡#謝福源與 #羅文欣(依姓氏筆畫排序)。為了讓貴賓們能有安心、尊榮的看展體驗,本展覽為期間限定且採 #線上預約制,展期為8/7(六)至8/28(六),共計四週。欲來訪的貴賓請 #提前一日 填寫線上預約表單(https://forms.gle/E32BpBAYzAe9U8ES8 ),或致電台北索卡02-2533-9658,我們將由專人為您安排參訪時間,感謝您的配合。

展出現場一隅



◆ 王挺宇
曾獲台北獎及高雄獎首獎雙料肯定的王挺宇,創作之路一直以來都備受台灣藝壇所關注。他的作品延續對神話、星空與地圖的嚮往,猶如一位考古研究者在畫布上拼湊那未被發掘的神祕圖像。他透過網路「以圖搜圖」的方式,重新編排天地間所有圖像,再用他獨創的一種圖學創作風格,以「堆高描線」和「打磨技法」呈現影像薄厚的質地和復刻的古典效果。他在平面的畫布上,堆疊出細小的顏料厚度,精緻且細膩的手法像是重現地質風化的考察研究;運用覆蓋、消去、添加、擦除,甚至移植天文星學研究的挪用拼貼,讓作品混入當代藝術概念中的時代錯置效果;更試圖在畫面中形塑凸起的線條肌理,宛如淺浮雕的視覺影像,極具個人視覺符號語彙。同時,也透過作品反映出資訊網路時代的所形塑出的集體潛意識與精神性。

林葆靈
林葆靈的作品以神秘浪漫的夜景著稱。他以製圖膠片為創作載體,讓顏料在之上恣意流淌,形成如夢似幻的暈染效果,完美融合了西方藝術的抽象與東方潑墨的氣質,呈現出帶有流動性與刻意模糊焦距的現代攝影感,既神秘、迷人又令人嚮往。2020年他開始《雪國》系列的創作,描繪從日本新瀉的山林裡遠望小村落燈火闌珊的景致。在《雪國X》中,他以劇場式的光線跳脫景物固有的色彩,透過藍、紫、銀等冷色系的西式顏料,營造出有如潑墨山水的大自然氣韻。如此精湛的暈染技法再加上有如皴法般的山巒肌理與質感,重巒交錯,疏密有致,流露出藝術家濃厚的水墨功底。他將黑夜與雪季的冷冽靜謐凝結起來,點綴上黃、白色的閃爍燈火,展現藝術家對於光影的追求以及心中的溫暖,充滿詩意的想像。

林葆靈 /《雪國 XII》/ 壓克力與亮粉於製圖膠片  / 61 x 89公分 / 2021
LIN Bao Ling / Snow Country XII / acrylic and glitter on multi-media vellum / 61 x 89 cm  / 2021



林葆靈 《雪國 XI》 壓克力與亮粉於製圖膠片 61 x124 公分 2021
LIN Bao Ling / Snow Country XI / acrylic and glitter on multi-media vellum / 61 x124 cm / 2021

林葆靈 《雪國 X》 壓克力與亮粉於製圖膠片 65.5 x 91公分 2021
LIN Bao Ling / Snow Country X / acrylic and glitter on multi-media vellum / 65.5 x 9 cm / 2021



◆ 柏巧玲
1989 生於高雄的柏巧玲,畢業於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研究所,她以懷舊仿古的書寫形式與裝裱風格,創作出別具歷史感與特殊韻味的當代書法作品。從紙材的製作或挑選、書寫的文字內容、畫面的編排,再到篆刻及裝裱,每個步驟都是她親力親為並反覆構思,因此紙材、書法與章印之間的微妙的關係,也值得觀者去細細品味。除了再詮釋古代文人著名的碑帖,她也試圖用當代的白話詩文或歌詞來抒發情感,介於行書與草書間行雲流水的筆觸,毫釐之間展現出與眾不同的特色與氣質。她於2016年榮獲「高雄獎」與「何創時書法篆刻類特別獎」雙重肯定,以書法這項古典藝術形式在眾多優秀作品中脫穎而出,實屬難得,同時也為歷年來相對弱勢的「書法篆刻類」爭得無上光彩。

◆ 席時斌
席時斌是近年深獲國際關注、擁有建築與藝術雙重專業背景的優秀藝術家,從他的剛柔並濟的作品中,能看到來自建築的理性與藝術的感性美。他擅長以不銹鋼、鍍膜複合媒材等材料進行創作,透過繁複地解構及建構日常景物、歷史建築與西方神話,再融合古典解剖學與傳統工藝技術,開創兼容神話想像、文學詩意和科工製作的美學觀點,創造出華美又深具張力的作品。2021年新作《非相之馬》以真實馬匹的骨骼結構為基礎,融合了犬齒、兔耳、獅子魚鰭、豹紋與人類的頭髮辮子,如此多樣的生物造型和諧又令人驚艷。此作品是他對於西方抽象與具象二元思維的一種思考,外形像與不像,寫實與虛構,在東方哲思中皆是表現於外在之物、即外觀,稱為「相」。本作是以馬為載體而不止於馬的外在,藝術家期待帶給觀者更多的想像空間。

◆ 彭思錡
1995年生於桃園的彭思錡,目前就讀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創作碩士班,原本以水墨創作的她, 因為迷戀舊質地所散發出獨特氣氛,包含時間的記號與文化標示,於是她開始嘗試將書畫的媒材經驗帶入陶瓷中。她以葉片為主體,選用造紙原料——構樹,再加上瓷漿,以具有差異性的筆觸塗刷,來呈現各個葉片不同的樣態。她將葉片視為脆弱的微軀,細微的光線能穿透葉片,使其看似親密微小卻廣大,因它指向在時光間隙裡曾經的片刻。她透過作品強調凋零而破碎的生命痕跡,試圖勾勒出易脆且輕的邊界,視覺上看似脆弱,陶瓷卻能保存相當長久,紀錄它生命週期最後的樣態,封存成為永恆的存在。

◆ 飯田桐子
在亞洲擁有超高人氣的飯田桐子,是炙手可熱的日本當代藝術家。她的作品以寂靜、幽美的人物形象與神祕的雪國景緻深植人心。飯田的作品畫面潔淨,人物深邃,她不掩飾地將「雪、白、寂、靜」等冷元素放入作品,創造出讓人「看不釋手」並能產生無限想像的雪白童話世界。她畢業於北海道造型設計學院,在日本畫壇獲獎無數,並連續兩年入選Shell美術賞展(2003、2004)。她帶有懷舊、奇幻的作品風格,在許多著名的國際藝術博覽會大放異彩,如「香港巴塞爾國際藝術博覽會」、「台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東京當代藝術博覽會」、「京都藝術博覽會」及「名古屋藝術博覽會」等,吸引許多企業家與設計師慕名收藏。

◆ 許芝綺
1982年生於高雄的許芝綺,2004年畢業於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初次接觸到 陶藝的創作;隨後,她進入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陶瓷組,從此一頭栽進陶藝創作的世界。她的雕塑作品以純白、抽象、有機與優雅的線條為人所知,不同角度承接了飽滿的光影,渲染出千變萬化的光澤,從每個角度觀看都有不同形貌。不僅是最後的成品,繁複的製作過程也是她作品不可或缺的部份,從練土、搓揉土條到塑形,再到燒製打磨,都是藝術家與自身和環境的對話的過程,帶領觀眾進入她精心構築的精神世界。

◆ 齊簡
一直以來齊簡的創作不斷地探討繪畫的平面性與繪畫之外的一切,從邊框、展場空間擴大至環境與社會。他並不會直白地點出問題核心,而是透過高明的隱喻、借喻及諷喻,對日常生活、社會環境與文化記憶去提問,並引導觀者察覺作品中所提供的種種訊息與線索, 再進行連結、理解與反思。《同理1》將兩張繪畫並置,花色圖樣若有似無的連結,其中對應的關係自成一種結構,像是人與人,或人與物的關係。「同理」( Empathy)意思與鑑賞藝術的能力有關,能投入藝術作品中細心觀察、想像和感受。對齊簡而言,「同理」作品似乎也指涉著觀眾參與,需要擱置自己的立場和評斷,彷彿進入別人的內心世界中,暫居其中,溫柔地遊走、聆聽,與悅者同悅、與悲者同悲,身同此心、心同此理。

◆ 謝福源
1992年出生於台南的謝福源,2018年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碩士班。他的創作手法大多是以工筆形式為基礎,運用線條的勾勒及洗染的技術表現出細膩且典雅的風格,並嘗試在作品中藉由線條與光影的變化,讓作品可以在東方與西方之間尋找出更多可能性。曾獲得第十一屆劉延濤獎學金、昌新藝術獎學金(2015)、第二十一屆大墩美展「大墩獎」(2016)。在《萭嶼》系列中,以「景」為出發點,嘗試在不同的幾何圖形中加以切割並重組,呈現出似山非山的模糊空間並藉由重複性的細小葉片,堆砌出類似皴法的質地,讓觀者能在皴法質地與形體切割構成中,重新思考空間與個體所帶來的可能性。

◆ 羅文欣
羅文欣1986 年生於新北市,畢業於東海大學美術系創作組碩士班。她善於結合代針筆、蠟筆與炭筆等書寫性媒材,透過刻、琢、磨等不同的技法,在畫面上細膩地勾勒出自然景物的氣息與律動。對她來說,創作中那種將要把畫紙劃破的快感,反映出她不跟隨主流的大眾文化堅持自身藝術美學的品味。羅文欣的繪畫乘載了細碎層疊的線條筆觸,以及紙上雕琢的肌理,散發出獨特的氣質,給予觀者一種安詳的寧靜,卻又彷彿能感受到景物細微顫動的呼吸、微風的吹拂,讓景物實境與幻境結合為一,產生出零距離的美妙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  名 Exhibition丨2021 台中藝術博覽會 – 台北預展丨2021 Art Taichung – Taipei Preview
▎藝 術 家 Artists丨 王挺宇 Wang Tingyu、林葆靈 Lin Baoling、柏巧玲 Po Chiaoling、席時斌 Hsi Shihpin、彭思錡 Peng Siqi、飯田桐子 IIDA Kiriko、許芝綺 Hsu Chihchi、齊簡 Chi Chien、謝福源 Sie Fuyuan、羅文欣 Lo Wenhsin
▎展  期 Date丨2021/08/07 (Sat.) - 2021/08/28 (Sat.)
▎地  點 Location丨索卡藝術.台北丨台北市中山區堤頂大道二段350號丨Soka Art Taipei丨No.350, Sec.2, Tiding Blvd., Zhongshan Dist., Taipei City
▎開 放 時 間 Hours丨週二 – 週六 10:00 AM - 7:00 PM
▎聯  繫 Contact丨02-2533-9658



林葆靈 /《夜行》/ 壓克力與酒精墨水於合成紙/ 29.7 x 42 /公分 /2021
LIN Bao Ling / Night Hike /mixed media on synthetic paper /29.7 x 42 cm/ 2021





林葆靈 /《夜行 II》/ 壓克力與酒精墨水於合成紙/ 29.7 x 42 /公分 /2021
LIN Bao Ling / Night Hike II /mixed media on synthetic paper /29.7 x 42 cm/ 2021






林葆靈 /《用盡全力飛》/ 壓克力與酒精墨水於合成紙/ 29.7 x 42 /公分 /2021
LIN Bao Ling / Fly High /mixed media on synthetic paper /29.7 x 42 cm/ 2021




林葆靈 /《追尋 III》/ 壓克力與酒精墨水於合成紙/ 29.7 x 42 /公分 /2021
LIN Bao Ling / Pursuit III /mixed media on synthetic paper /29.7 x 42 cm/ 2021





2021年7月29日

【展覽】信仰迴路 The Circuit of Folk Beliefs

時間 2021/07/31 00:00 ~ 2021/11/14 20:00
地點 台南市美術館2館3樓展覽室K、2館3樓展覽室L、2館3樓展覽室M

藝術家 Artists:

王英凱 Wang Ying-kai
立石鐵臣 Tetsuomi Tateishi
阮劇團 Our Theatre
吳思嶔 Wu Sih-chin
李奇茂 Lee Chi-mao
李朝進 Lee Chau-chin
李澤藩 Lee Tze-fan
李霞 Li Sia
走路草農/藝團 Walking Grass Agriculture
林葆靈 Lin Bao-ling
紀凱淵 Chi Kai-yuan
涂維政 Tu Wei-cheng
袁金塔 Yuan Chin-taa
馬白水 Ma Pai-sui
高俊宏 Kao Jun-honn
梅丁衍 Mei Dean-e
陳伯義 Chen Po-i
游孟書 You Meng-shu
楊順發 Yang Shun-fa
溥心畬 Pu Sin-yu
寧森 Ning Sen
廖慶章 Liao Qing-zhang
蔡草如 Tsai Tsao-ju
蔡濰任 Tsai Wei-ren
蕭巨昇 Hsiao Chu-sheng
羅禾淋 Luo He-lin
蘇智偉 Su Chi-wei

策劃執行:


黃靖容、徐嘉晨、林睿洋、陳琪涵

Curatorial Team:

Huang Jing-jung, Hsu Chia-chen, Lin Rui-yang, Chen Chi-han

 展覽論述

人們在經歷災害、恐懼後,投身信仰,最終透過身體儀式與精神寄託中依歸、昇華、幻滅或重生,這般迴圈的循環狀態或可稱為一種「信仰迴路」的概念。

當世界壟罩於今日嚴峻疫情之下,縱然衛生醫療、新興科技進步,面對未知的恐懼時,人們心中仍存有一絲顫慄。回望歷史,臺灣民間信仰一直是人們心理與生理上消災解厄的寄託。觀察臺灣主要的在地信仰脈絡,可知信仰不僅具有撫慰人心作用,部分科儀更成為人們面對無形威脅的防衛方式。在那可見又不可見的社會景象中,「信仰」(Faith)著實潛移默化於臺灣日常。

「信仰」多半源於心裡的恐懼和渴望,亦或原生家庭的情感連結,以及自身所處的環境影響。這些信仰背後的文化行為,不僅是精神上的驅動,亦是參加儀式或聚會的身體力行。「信仰」存在於宗教,也流連於生活,萬般事物皆可能是你、我、他的依託,讓人於身心的迴路中自我提煉,也在眾人與世代之間迴旋複沓。

「迴路」這個詞彙在電學(Electricity)裡分為封閉性及開放性,信仰好比是電力,在特定群體的緊密關係,以及廣義普羅大眾的共通行為中串流。而認知神經科學(Cognitive Neuroscience)裡的「迴路」,產生與他人及群體互動關係,猶如信仰中的追隨的崇敬心理與身體感。本展之「迴路」不單是宗教裡善惡因果及靈魂轉世輪迴,更指向人與信仰的關係,呈現一種內化於身體及精神的循環(Circulation)狀態。

第一展區透過作品圖像及影像,表達人類面對未知的不安,以及面對生死的恐懼;第二展區藉由藝術家創作,表現臺灣民間信仰科儀文化,以及人類以儀式作為途徑,寄託鬼神回歸人世的秩序。第三展區透過日常中的各式信仰,重思人與鬼神之間的存在關係,試圖於迴路中找到一種人類與信仰新模式。

自疫情升溫以來,各類宗教集會活動暫停辦理,許多大型傳統儀式也相繼延期或取消,臺南身為臺灣信仰文化的精隨之處,亦不見昔往繞境、出巡等熱鬧景致。臺南市美術館作為臺南藝術樞紐,企圖透過本展覽扮演信仰的媒介與平台,呈現藝術家觀察信仰的不同語境,人與信仰之間的迴路關係,以及那些暫時缺席,卻未曾消逝於臺灣人日常的信仰面貌。

林葆靈展出作品:《燃燒》 / 壓克力與雲母粉於製圖膠片/ 90 x 116 公分 / 2015 /私人收藏 
LIN Bao Ling /Burning / mixed media on multi-media vellum / 90 x 116 cm / 2015 / private collection




Exhibition Discourse

After experiencing disasters and fears, people devote themselves to faith. Eventually, through physical rituals and spiritual sustenance, people experience attachment, sublimation, disillusion, and rebirth. This loop-like cycle can be referred to as the concept of the "belief circuit."

Despite all the advancements in health care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casted under the dark shadow of COVID-19 and in face of the fear of the unknown,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are still experiencing tremor and distress, Looking back in history, Taiwanese people have always relied on folk beliefs to seek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relief in face of misfortunes and disasters. Studying the contexts of the main local beliefs in Taiwan, we find that these folk beliefs not only soothe the hearts of people, but some rituals have also become a way for people to defend themselves against invisible threats. In these visible and invisible social scenes, "faith" has gradually and quietly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Taiwanese people's daily life.

Faith mostly stems from fear and desire in the heart, from the emotional connection with one's family-of-origin, or from the influence of one's own environment. The cultural behaviors behind these beliefs are not only mental motivations/drives but also physical participation in ceremonies or gatherings. Faith exists in religion and also in daily life. Anything in the world can be the sustenance for you, for me, or for others. Faith enables self-refinement in the circuit of body and mind, and also creates repetitive circulations between the masses and between generations.

The term "circuit" in electrical science is divided into closed and open circuit. Like electricity, beliefs flow through tightly-knit group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forming common behaviors like in a series circuit. In cognitive neuroscience, “circuit" refers to the generation of interactions with other individuals and groups, like the mentality of reverence and the sense of body when pursuing a faith. In this exhibition, "circuit" not only refers to karma and reincarnation in religious beliefs but also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faith—how the relationship is at a state of circulation internalized in the body and mind.

In the first exhibition area, the images and video works express the anxiety of human beings facing the unknown and the fear of life and death. The second exhibition area, through the artists' creations, showcases Taiwan's folk beliefs, rituals and cultures, and also presents how people use these rituals as a means to entrust the ghosts and gods in restoring the order of human world. The third exhibition area reflects up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ghosts through various everyday beliefs, attempting to identify a new model between human and belief in this circuit system.

Since the outbreak became more severe, various religious gatherings and activities have been suspended. Many large-scale traditional ceremonies have also been postponed or canceled. Tainan, as Taiwan's religious center and cultural hub, used to be so lively with these religious pilgrimages and processions, yet now they have quiet down. As Tainan's art hub and through this exhibition, the Tainan Art Museum intends to serve as a medium and platform on the topic of faith. We want to present the different contexts of how artists view faith, the circuit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faith, and the aspects of faith that are part of Taiwanese people's daily life, which may not be visible but have never disappeared.

2021年7月6日

史前館線上開講「駐村 藝術 夢想」




藝術開講第二場 Online Artist Talk Session II

「駐村 藝術 夢想」Residency Art Dream

◍ 日期 Date/2021.07.06 (Tue.) 19:00-20:40 史前館藝術駐村粉專直播(<=點擊觀看影片
◍ 共同與談人 Speakers/
林葆靈(藝術家)LIN Bao-Ling (Artist )
黃亦中(駐村藝術家)HUANG Yi-Chung (Artist-in-Residence)
李坤修、吳意琳(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人員)
LEE Kun-Hsiu, WU I-Lin (Researchers at the National Museum of Prehistory, Taiwan)



▌活動流程 Schedule

議題1 ▻▻ 意琳 / 田野工作 東台灣的繩紋陶文化 卑南大溪馬武窟溪與秀姑巒溪
議題2 ▻▻ 葆靈 / 繪畫 創作 經驗 展覽 駐村 挫折 努力 勵志
議題3 ▻▻ 亦中 / 三年駐村

Topic 1 ▻▻ I-LIN / Fieldwork: Corded Ware Culture in East Taiwan: Peinan River, Mawuku River and Xiuguluan River
Topic 2 ▻▻ Bao Ling / Painting Creation Experience Exhibition Residency Frustration Effort
Inspirational
Topic 3 ▻▻ Yi Chung / Three years residence in East Taiwan



榮幸受亦中邀約參與他的駐村線上活動
第一次參與這樣的直播活動
事前被技術上的問題搞得焦頭爛額
科技的東西真的很難
經驗值上升
解鎖新技能

準備了兩百多張投影片
翻看了許多以前的照片和一些文字記錄
勾起了很多已遺忘的點滴
愉快的與不愉快的都有
但經過時間的作用
不愉快的也不太感到不愉快了



「不要畫什麼黑畫,我有一個朋友也是畫夜景,他後來很慘!」

那年在235倉庫裡畫畫時
那位在台東認識的大叔
跑進來對我說
他似乎喝得有點醉

10多年過去了
現在的我應該還不算很慘吧
不曉得大叔過得好嗎

也突然很想念許多許久未見與離世的朋友
那些互相幫助 
玩在一起的日子好溫暖好開心

花了不少心思在要講的內容
也斟酌了什麼是不適合在直播上講的
1個小時的時間
其實不夠講完所有我準備的內容
工作的性質與獨居之故
我日常不太用說話
語言少用就會退化似乎是真理
講得不是很順
難題


2021年3月27日

[轉載]星空下的奇遇 林葆靈的夜遊之詩

(中國嘉德香港2021春季拍賣會圖錄第76頁)

星空下的奇遇
林葆靈的夜遊之詩




(中國嘉德香港2021春季拍賣會圖錄第77頁)


「如何在當代無法逃離的異化中,重拾天人合一的傳統,是擺在每個人面前必須反思的命題。林葆靈的作品內斂而含蓄,接近中國畫南宗向內的習慣,加入光影陰暗的對立,使得他在創作上柔和了色彩的跳躍,作品更有張力和韻味。」

——收藏家周彤

出生於台灣的林葆靈自幼習畫,2006年由新加坡拉薩爾藝術學院畢業,後入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研習水墨,自在穿梭於油畫、水墨及雕塑等多元媒介中。他曾獲2010年美國佛蒙特州「藝術中心亞洲藝術家獎」,作品被台灣文化部藝術銀行、紐約第一銀行畫廊、新加坡電信公司、廣東翠亨美術館等機構收藏,並曾於台北、紐約、新加坡等地舉辦個展。他鍾愛以夜晚的城市光景為靈感,以強烈的光影展現夜空變幻,並自2006年起展開「沒有名字的小傢夥」系列之作。藉由一身軀瘦小卻背著大行囊的「小傢夥」為主角在畫中展開旅程,隨情境轉換,演繹生命中的悲歡離合。他引述知名心理學家羅傑斯(Carl Rogers)所言:「最私人的情感恰恰也是最共通的」, 「小傢夥並不僅指涉我自身,我也希望他代表有同樣或類似感受的任何一個人」,意味深長。是次呈現的《天燈II》(拍品編號27)及《雪夜獨行II》(拍品編號28)即為該系列結合林葆靈經典「夜晚情境」的創作語彙的力作。

與光共舞,乘風翱翔
天燈亦稱孔明燈,相傳為三國時期諸葛亮的發明,亦是熱氣球的始祖,起初是為了傳遞訊息之用,但今則具節慶祈福、許願之意,承載了人們對美好的嚮往與祝福。在《天燈II》中,主人公「小傢夥」若翻山越嶺而來,在藍紫色的星空下拉著熱氣球由空中準備著陸。溫暖的天燈呈現愛心的形狀,上面縫補過後的痕跡若亟待癒合也流露歲月感。地面充滿生氣的花花草草,若化作螢火蟲一般的光暈,在暗夜中盛開出希望的光彩,迎接主人公的歸來。地面的點點熒光映照天空閃爍的星河,冷色的天空與暖色的地面形成了空間的對比,更顯天地之間的廣袤與無垠。暗夜中的微光璀璨點綴著大地,照亮了小傢夥的漫漫回家路。林葆靈在其最為擅長的「夜」的題材中,講述了一個關於治癒與希望的故事。

孤清雪夜,映月天涯
而在《雪夜獨行II》中,主角在無垠的雪地山巒間行走,他背著雙肩背包,安全帽上頭的夜行燈正為他照亮漆黑的前路。大雪紛飛,一輪新月高高掛入天空,成為主角唯一的陪伴,作品雖以西式媒材為材,但在佈局筆法中流露藝術家的水墨功底,如其以皴法營造背景山巒的肌理與質感,重巒交錯,疏密有致,張力畢現。在構圖上以直式構圖,在散點透視中可見中國傳統山水的情韻。而眼前的「小傢夥」則是這寂靜雪夜的「點睛之筆」,所到之處閃現微光,卡通人物與傳統構圖的結合,為傳統的孤清意境增添現代的幽默演繹,舊貌與新顏在這古與今的變幻中,煥發出新的生機!    



(中國嘉德香港2021春季拍賣會圖錄第78頁)


Wonderment under the Starry Night
Lin Baoling's Poem of the Night

Born in Taiwan, Lin Baoling started to learn to paint at a young age. He graduated from LaSalle College of Art in Singapore in 2006 and then enrolled in the Fine Arts Department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o study ink painting, wandering freely among different medium such as oil painting, ink painting and sculpture. He was granted the Asian Artist Award by the Vermont Art Center in 2010. His works have been collected by the Art Bank of the Taiwan Ministry of Culture, Gallery of the Amerasia Bank, Singapore Telecom Company, and Cuiheng Art Gallery in Zhongshan; he has hold solo exhibitions in Taipei, New York and Singapore. He is fond of taking inspirations from the night city scenes, demonstrating the view of city with robust light and shadows in his paintings. He has launched the A Little Guy without a Name series since 2006, where the little protagonist with a big backpack starts his journey in the paintings. Sky Lantern II(Lot 27)and Winter Night Hike II (Lot 28) presented this time are masterpieces of Lin Baoling's night scene series.

Dance with the Light; Soar in the Wind

In Sky Lantern II, the protagonist, a little guy, comes over the mountains, holding a hot air balloon under the blue-purplish starry night with one hand, reaching for the ground with the other hand. The heart-shaped lantern is warm and the traces of stitches on it reveal a sense of time and the need to heal. The vibrant flowers on the ground, glowing like fireflies, bloom in the dark night with radiance, as if they were welcoming the return of the protagonist. Once again, Lin Baoling tells us a story about healing and hope in his most well know subject of the night.

A Solitary Snowy Night; Moon over the Mountain

In Winter Night Hike II, the little guy is walking alone in the boundless snowy mountains. He carries a backpack and the night light on his helmet illuminates the dark road ahead. Although a work of western medium, this piece reveals the artist's ink painting skills in the layout and brushwork, especially the texture and textile quality of the mountains in the background, heavy ridges staggered, varied in density yet full of intensity. Although composed vertically and in the scattered perspective, this piece is immersed in the atmosphe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cartoon characters and traditional composition, Lin Baoling brings new vitality to the traditional solitary aura.

(中國嘉德香港2021春季拍賣會圖錄第79頁)


(中國嘉德香港2021春季拍賣會圖錄封面)

ASIAN 20th CENTURY AND CONTEMPORARY ART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中國嘉德香港2021春季拍賣會
CHINA GUARDIAN HONG KON SPRING AUCTIONS 2021
Apr 23, 2021 | 2021年 4月23


2021年1月19日

【轉載】王挺宇、林葆靈、席時斌、許芝綺於索卡藝術《溫叨》 聯展,後疫情時代重新詮釋家的意義

(轉載自:潮人物(Chew People) 

 BY 編輯部 2021-01-18


2020年一場全球人類面臨的病毒風暴,阻斷了原本固有的連結。國與國間的貿易、人與人的接觸都因疫情而停滯。這場疫情也使得許多遠在外地的人們歸巢,回到熟悉的家鄉。重新適應新生活之時,家人之間的溝通與相處,也成為更值得重視的命題。同時也有另一群人因著疫情的關係,只能懷抱著想念卻有家歸不得。此時,我們有必要重新定義家的意義。

這個展覽名為「溫叨」取自台語「我們家」的發音,「溫」代表著家是個有溫度,能帶給人溫暖的地方;而「叨」則蘊含了家人之間濃厚的情感羈絆衍生的各種叮嚀與關懷。

本次溫叨聯展的策展人林家萱Maggie Lin

本次展覽展出王挺宇、林葆靈、席時斌與許芝綺(按姓氏筆畫排序)四位藝術家的最新作品;王挺宇以「四大王星」北落師門、畢宿五、心宿二、軒轅十四所發展的五芒星形狀作品,代表著人的五體、房子與家堅實永固的多重意象;林葆靈則以獨特視角定義家,他用透著光的帳篷、搭成三角形的顏料、手機的HOME鍵等等元素,呈現現代人對於讓人感到溫暖自在的家之想像;席時斌的全新雕塑《非相之馬》,探討抽象與具象的界線,好似「家」這個既抽象又具體的存在,會隨著個人記憶與想像以及時間遞嬗而改變,耐人尋味;許芝綺的白色抽象雕塑是承接生命經驗與重量的載體,就如同家是永遠的避風港,包容與承接著每個成員的喜怒哀樂、所有的悲歡離合。

於1月9日的開幕酒會上,四位藝術家也分享他們2020年的生活,以及關於這次展出的作品。


王挺宇
「我本來就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平常沒有什麼多餘時間出門,有沒有疫情對我來說影響不大,每天的作息就是日出而睡、日落而作。我的日夜完全顛倒,外界的干擾或雜音都會影響我的下筆,我希望每一筆都是深思熟慮畫下去,因此必須非常安靜。」

藝術家王挺宇

「近幾年來的作品都是以星座為主題,我的上升是射手座,上升射手的人年歲越大就要求越精準,既節省時間,也是去蕪存菁的方式。」

「我的2020就跟往常一樣,不斷在思考怎麼樣做出好的作品,我希望我的作品在空間裡是安靜的存在,融入環境而不突兀,當然細節是存在顏色的底層裡,近看才會發現有很多需要時間琢磨和細細品味的地方。」

王挺宇 心宿二 2020 壓克力彩、木板、模塑土上漆、珠針、線 90.5×85.4x5cm


王挺宇 北落師門 2020 壓克力彩、木板、模塑土上漆、珠針、線 6.7×81.7x5cm


王挺宇 軒轅十四 2020 壓克力彩、木板、模塑土上漆、珠針、線 81×77.6x5cm

王挺宇 畢宿五 2020 壓克力彩、木板、模塑土上漆、珠針、線 88.5×83.5x5cm


席時斌
「對於做藝術的人來說,算是在今年較幸運的一群,因為我們本來就是在家工作的人,面對自己比面對別人多,對於2020的風波更像是局外人。但藝術家本來就一直處在局外的狀態下,我們以創作來表達從外面看到這個社會的變化。」

藝術家席時斌


「這個展覽叫做溫叨,2020之大家感觸最深的應該就是如何定義「家」了,有些朋友的另一半是外國人,他們在我們聚會時用網路連線溝通,所以家的定義可以延展,距離可以跨越,家不再是一個實體的空間,甚至可能是虛擬或更多網狀的連結。」

「這個展反映了這個意義,我們在展場把它變成一個家的時候,所有物質性的東西就可以回到精神面去討論。閉上雙眼,我們有無限的想像空間和視野,這是我今年感受特別深刻的虛擬的家的意義。」

席時斌 非相之馬 不鏽鋼/碳鋼 30 X 45 X 13CM

席時斌 非相之馬 不鏽鋼/碳鋼 30 X 45 X 13CM




許芝綺
「2020對大家來說都很特別,而我來說則是遭遇生命中很大的變動,感情、生活和家庭,所有東西全部崩了一次,才慢慢重建。原本我要開個展,也因為手受傷而停頓,彷彿進入了黑洞,全部重新開始。」
  • 藝術家許芝綺(右)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課題,當你去面對時,他可以給你回應很多東西。2020是那麼多變動的一年,我跟兩個很重要的外國朋友及家裡的老鄰居跟做生命的道別,經歷這麼多好像很沈重,但面對這些沈重可以得到什麼?是很珍貴的必要。這也是為什麼我希望我的作品看起來是輕盈的,曲線是我創作裡非常重要的一環,希望這蜿蜒的空間可以乘載所有的光影,包括生命中的所有。」

許芝綺 經緯外的光照 21 1 2020 陶瓷 30 X 29 X 21 Cm

許芝綺 經緯外的光照 21 2 2020 陶瓷 34 X 23 X 17 cm

許芝綺 經緯外的光照20 1 2020 陶瓷 76x43x28cm



林葆靈
「2020年時我很密集的在家裡創作,基本上我一直是獨居的狀態,出門就是去買菜、買材料,或者到畫廊開會,做運動,有時候兩三天才出門一次。」
藝術家林葆靈

「我出道十四年,對待每個展覽的心態都非常戰戰兢兢,沒日沒夜的畫畫,連做夢都在畫,還曾經焦慮到夢到圖破掉了,大概一直重複這樣的狀況。」

「這次特別為了『溫叨』這個主題做了新作品,家是什麼?字典裡說家是親屬共居的地方,那獨居老人不就沒有家了?這也不對。我覺得人可以自己陪伴自己,一個人也可以稱為家,給你溫暖、讓你自在的地方,都是家。天寒地凍中我們搭起了帳棚,這也是我們的一個短暫的家。」

「李白曾寫過『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的詩句,逆旅指的就是旅舍,一切都是短暫的,沒有什麼家人可以永遠陪在我們身邊,所以我才會創作這幅圖。像我這樣獨居的人,我的畫具都在畫室陪伴著我,像家人一樣,我的喜怒哀樂,他們都會接受。」

林葆靈 逆旅 2020 壓克力彩、製圖膠片 79x124cm

林葆靈 陪伴 2020 壓克力彩、亮粉、畫布 45x60cm

林葆靈 棲居之所 2020 壓克力彩、亮粉、製圖膠片 46x65cm

林葆靈 Home 2020 壓克力彩、亮粉、畫布 45x60cm

為了讓觀者能在這個展場感受到更多家的氛圍,索卡藝術也特別與VG臣爵傢俱合作,將家搬進白盒子內,歡迎所有藝術愛好者一同來「溫叨」坐坐,聊聊關於你、關於我、關於我們的故事。



關於VG臣爵傢俱

創辦人Eric從2010年走訪丹麥後,意外被乘載著無數故事的北歐傢俱吸引,因而開啟了北歐老件經營之路。除了到處蒐集傢俱老件,VG也將許多優質的北歐傢俱品牌引進台灣:包含One Collection、JL Moller、Konsthantverk、Bernh. Pedersen & Son等。他們透過與客人分享傢俱故事,並引導他們走入具有質感的居家生活,實現「想過好生活不如好好過生活」的美學理念。




展名 Exhibition:溫叨 – 藝術家聯展丨Our Home – Artists Group Exhibition
藝術家Artists:王挺宇Wang Tingyu、林葆靈Lin Baoling、席時斌Hsi Shihpin、許芝綺Hsu Chihchi
展期:2021/01/09 (Sat.) – 2021/02/20 (Sat.)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 10:00-19:00
地點:索卡藝術.台北丨台北市中山區堤頂大道二段350號


撰文整理:編輯部
圖片提供:索卡藝術
攝影:詹樹樹



2021年1月5日

溫叨 – 藝術家聯展丨王挺宇、林葆靈、席時斌、許芝綺

Our Home – Artists Group ExhibitionWang Tingyu, Lin Baoling, Hsi Shihpin, and Hsu Chihchi

2020年一場全球人類面臨的病毒風暴,阻斷了大多數的連結。國與國間的貿易停滯,人與人的接觸禁止,人們被迫關在自己的屋子裡,長時間跟疫情對抗。然而,這場疫情也使得多年在國外打拼的人們紛紛歸巢,回到熟悉的家鄉,回到家人的懷抱。重新適應新生活之時,家人之間的溝通與相處,居家品質的維護與提升,也成為我們更加重視的命題。




展名「溫叨」取自台語「我們家」的發音,「溫」代表著家是個有溫度,能帶給人溫暖的地方;而「叨」則蘊含了家人之間因濃厚的情感羈絆,而衍生的各種叮嚀與關懷,雖然有時會讓人感到不耐煩,但那字字句句都是基於對彼此的愛。本次展覽展出王挺宇、林葆靈、席時斌與許芝綺(照姓氏筆畫排序)四位藝術家的最新作品;王挺宇以「四大王星」北落師門、畢宿五、心宿二、軒轅十四所發展的五芒星形狀作品,代表著人的五體、房子與家堅實永固的多重意象;林葆靈則以獨特視角定義家,他用透著光的帳篷、搭成三角形的顏料、各類社群網站上的home(首頁)圖標等等元素,呈現現代人對於讓人感到溫暖自在的家之想像;席時斌的全新雕塑《非相之馬》,探討抽象與具象的界線,好似「家」這個既抽象又具體的存在,會隨著個人記憶與想像以及時間遞嬗而改變,耐人尋味;許芝綺的白色抽象雕塑是承接生命經驗與重量的載體,就如同家是永遠的避風港,包容與承接著每個成員的喜怒哀樂、所有的悲歡離合。

這次索卡藝術特別與VG臣爵傢俱合作,於2021年之初的後疫情時代,將家搬進白盒子內,1/9 () 下午4點藝術家們將會出席「溫叨喬遷派對 (Housewarming Party)」,來跟大家分享2020年所經歷的點滴,歡迎所有好友們一同來「溫叨」坐坐,聊聊關於你、關於我、關於我們的故事。







林葆靈 / 《逆旅》/ 79 x 124 公分 / 壓克力於製圖膠片 / 2020
LIN Bao Ling / Between Earth and Sky / 79 x 124 公分 / Acrylic on multi-media vellum / 2020



林葆靈 /《夜的變奏曲 II》 / 壓克力於製圖膠片 / 79 x 225公分 / 2018
LIN Bao Ling / Night Variation II / Acrylic on multi-media vellum / 79 x 225 cm / 2018




林葆靈 / 《棲居之所》/ 79 x 124 公分 / 壓克力於製圖膠片 / 2020
LIN Bao Ling / Dwelling Place/ 46 x 65 cm / Acrylic and glitter on canvas / 2020




林葆靈 / 《陪伴》/ 45 x 60 公分 / 壓克力與亮粉於畫布 / 2020
LIN Bao Ling / The Company/  45 x 60  cm / Acrylic and glitter on canvas / 2020





林葆靈 / 《Home》/ 45 x 60 公分 / 壓克力與亮粉於畫布 / 2020
LIN Bao Ling / Home/  45 x 60  cm / Acrylic and glitter on canvas / 2020







關於VG臣爵傢俱★


創辦人Eric2010年走訪丹麥後,意外被乘載著無數故事的北歐傢俱吸引,因而開啟了北歐老件經營之路。除了到處蒐集傢俱老件,VG也將許多優質的北歐傢俱品牌引進台灣:包含One CollectionJL MollerKonsthantverkBernh. Pedersen & Son等。他們透過與客人分享傢俱故事,並引導他們走入具有質感的居家生活,實現「想過好生活不如好好過生活」的美學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