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日
[轉貼] 融合西方為我所用 林葆靈的彩墨探索 (2013-06-12)
文/周彤 (北京資深收藏家、藝評人)
若論民國的中國畫收藏,大陸貌似風風火火,可實際上真正的大藏家不露聲色的根在臺灣。無倫國民黨的元老還是臺灣地方的富貴,都喜愛中國傳統繪畫,這種傳承加上故宮不斷的推廣和展覽,使得寶島在水墨傳承上有先天的優勢。此外,第一代本土油畫家廖季春,楊三郎等習法東洋,從日本學到印象派的畫法,加以提純改良,更拓寬了臺灣人欣賞藝術的領域,那些喜愛西洋文化的醫生,學者,更著重研究和收藏臺灣,乃至大陸的早期油畫,建立了重要的歷史資料和研究成果。
隨著八十年代開始的經濟騰飛,臺灣更為國際化,那些先出國門者,不僅帶來了當代藝術的思想,更是努力探尋海外的華人藝術家,其中趙無極和朱德群,常玉就是所稱的法國三傑。他們的作品經過有計劃,有策略,有系統的研究,宣傳,增進了臺灣的年輕藝術家的視野和學識。林葆靈作為臺灣新生代水墨的代表,努力嘗試用當代繪畫語言改造中國畫,他借鑒了朱德群和李西特為代表的理性抽象主義,在畫面構成上,不拘泥於焦點和中心,用散點聚焦的傳統方法,強化墨色的淋漓和迷離,背景上不乏筆意的快感和不實,實景裏暗含眼前的真實,弱化反差和調和虛實,來掩飾當代社會與自然風光之間的衝突,從而更深刻地表現人類和自然的反和諧的現狀。
相對于大陸藝術家的張揚和奪目,林葆靈的作品更為內斂和含蓄,也更接近中國畫南宗向內的習慣,加入光影陰暗的對立,使得他在創作上,更具有當代視覺的衝擊,而刻意弱化表面衝突的結果,柔和了彩墨的跳躍,壓制了淩亂和嘈雜,作品更有張力和韻味。
人類從沒有徹底離開自然,更無法擺脫四季變遷和天氣輪回,如何在當代無法逃離的異化中,重拾天人合一的傳統,是擺在每個人面前必須回答和反思的命題,讓我們從臺灣女詩人葉覓覓的詩歌中,去感受林葆靈的思考吧。
無題,葉覓覓 臺灣
偉大的河流,掉過頭去吧!
流回山巒的懷抱
切莫相信這些低地、這些城市
在這裡,邪惡扭絞既定法則
彎曲的,都被拉成直線
這裡的風,黃濁而讓人窒息
這裡的價目表格,支配一切
這裡的田園,帶著翠綠的毒素
掉過頭去吧!順便把我也帶走!
我不但會拉手風琴 也會讀地圖
我們將從樹木的行列底下經過
我將搭建一座小屋
我們將聆聽寂靜
我們將讚揚空氣
在夜晚,我們盤算每一顆人造衛星
不要再虛擲時間了
前進吧!夥伴!
我們將忘卻口號
巨型的標語和銅管樂器
昨日已逝
我們再不須衡量利益與損失
未來終究會來,會來,會來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