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網記者范詩敏台北特稿〕
水墨畫可以說是華夏文化中十分具代表性的藝術,自唐宋以來,多少人為之嘔心瀝血,傾盡一生的心血,為的就是傳承文化的脈絡。水墨畫,從古自今隨著時代的潮流與外來文化的交融,已不知演變了多少回。而生活在當代社會的多元刺激之下,一群結合海峽兩岸青年藝術家,以「新詩意-當代水墨展」之名,訴諸當代水墨的新生命,從7月27日至9月8日在台北索卡藝術中心展出。
這次出席的中國畫家杭春暉,帶來他的《白日夢之三》、《先知之五》,杭春暉的風格相當虛淡,他說,虛是中國繪畫中的特色,他的作品複合西方的巴洛克精神和中國倪贊「惜墨如金,淡雅輕逸」的特色,也帶有一種「宗教性」的情操,他說,這宗教性的意涵並不是指涉特定的某一種宗教,而比較像是一種儀式,正如藝術的生成,和生活在當代社會中的我們,不知覺地都生存在這種儀式性的意味之中。
而代表台灣參展的林葆靈表示,他喜歡使用紫色當作畫面色彩的主軸,因為紫色雖為中性色,但卻是由具有暖性色溫的紅和寒性溫度的藍混合而成,這本身就是一種很有意思的矛盾組合,再結合中國化中獨特的豐富墨韻,塑造成軟性,詭異、卻又爛漫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