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0日

2019台北藝術博覽會



#2019台北藝術博覽會|藝術家推薦】
#林葆靈 #LinBaoLing

1981 出生於台北
2006 畢業於拉薩爾藝術學院純美術系,新加坡
2012 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水墨組)
2015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博士班(水墨理論創作組)
現生活與工作於台北


具有強烈的光影對比,企圖營造出一種劇場式的神祕感,#林葆靈 的作品有著西方抽象的印象,卻又同時算發著東方潑墨的技巧韻律。他採用特殊的「製圖膠片」替代傳統畫布,製圖膠片是一種呈現半透明,並可重複以鉛筆或墨水描圖上色的建築繪稿材料。由於製圖膠片能夠讓讓墨、壓克力顏料等複合媒材,在不立刻吸附膠片表面的狀態下,呈現半自動技法的流淌特性。因此,林葆靈的作品中特別能夠看出,運用不同大小圖層顏料堆疊的軌跡,這種逐漸渲染的潑墨面積,遂成為他作品中辨識度極高的藝術語言。

#捕捉夜色的神秘系藝術家
林葆靈 LIN Bao Ling 林葆靈 (Lin Bao Ling)
------------------------------------------------------
▎展  名|2019台北藝術博覽會
▎貴賓預展|10/17(Thu.) 12:00-15:00 SVIP
      10/17(Thu.) 15:00-21:00
      10/18(Fri.) 11:00-14:00
▎公眾展期|10/18(Fri.) 14:00-19:00
      10/19(Sat.) 11:00-19:00
      10/20(Sun.) 11:00-19:00
      10/21(Mon.) 11:00-18:00
▎地  點|台北世貿中心展演一館|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5段5號
▎展  位|F03、L0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索卡藝術官方網頁
https://www.soka-art.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索卡藝術INSTAGRAM專頁
https://www.instagram.com/soka_art_tainan/





LIN Bao Ling, Merry go Round XIV, 61 x 117 cm, acrylic on multi-media vellum, 2019
林葆靈/《旋轉木馬XIV 》/ 61 x 117公分 / 壓克力於製圖膠片/ 2019



LIN Bao Ling, Holy Ridge Under the Moon. Acrylic on multi-media vellum, 61 x 206 cm. 2019
林葆靈 /《#月下聖稜》 / 壓克力於製圖膠片 / 61 x 206 公分 / 2019







LIN Bao Ling, Tokyo Nocturne. Mixed media on multi-media vellum, 91 x 179 cm. 2015
林葆靈 /《#東京夜曲》 / 複合媒材於製圖膠片 / 91 x 179 公分 / 2015







LIN Bao Ling, Forest Night. Mixed media on canvas, 91 x 179 cm. 2018
林葆靈 /《森夜 》 / 複合媒材於畫布/ 91 x 179 公分 / 2018







LIN Bao Ling, Yellowed night IV. oil and acrylic on multi-media vellum 91 x 209 cm. 2018
林葆靈 /《泛黃的夜 IV》 / 油彩與壓克力於製圖膠片 / 91 x 209 公分 / 2018















LIN Bao Ling丨 The Nameless Little Guy丨5/20丨polyurethanes (PU), paint丨13 x 21 x 28 cm丨2018
林葆靈丨5/20丨《沒有名字的小傢伙》丨聚氨酯, 設色丨 13 x 21 x 28 公分丨2018





展出現場

展出現場



---
2019 ART TAIPEI「光之再現」正式登場,重點畫廊搶先看(下)

文 | ARTouch編輯部 (2019.10.17)

索卡藝術於展位充分展現一家老牌畫廊在藝術家經營上的脈絡與深廣度。這次展會,呈現了17位亞洲當代藝術家的作品,讓觀者得以一次飽覽多種風格。羅文欣的代針筆和炭筆紙本作品、黃柏勳設計感濃郁又具嚴謹色彩學結構的繪畫與裝置、王挺宇 (Ting-Yu Wang)技法與畫面皆細膩的神話考古畫作、張致中巧妙利用船舶材料作為畫材的北歐駐村系列作品,皆具令人驚嘆的畫面構成。同時,陳淑霞以瓦楞紙疊加自製與畫面融為一體的「畫框」,無形間巧妙形塑為有機體般自由發展的裝置;林葆靈 (Lin Bao Ling)以製圖膠片和壓克力顏料,奇特地創造出水彩效果;曾健勇別出心裁的雙面彩墨,都迸發出媒材實驗的無窮魅力。新銳藝術家卓卉芹結合多種媒材特性與畫面內涵、洪凌細膩而具震懾力的大器風格、周名德兼具文人與前衛思考的畫面結構,也是展位中的數個亮點。另外,也穿插著池田光弘(Mitsuhiro Ikeda)和山本麻友香(Mayuka Yamamoto)這兩位日本藝術家的繪畫作品於展位間。


完整原文: https://artouch.com/auction/content-11761.html



整體節奏穩健,收穫頗豐:2019年ART TAIPEI銷售戰報
文 | ARTouch編輯部 (2019.10.21)

大多數臺灣畫廊節奏穩健,三日下來收穫頗豐。尊彩藝術中心是目前少數橫跨ART TAIPEI與臺北當代藝博會的畫廊之一,直至週末結束前,整體業績超越2018 台北藝博的訂單數,在件數上與去年銷售超過60件作品相比,今年則以銷售71件為主,新客戶激增;其展位上最受藏家歡迎的是已代理長達九年時間的藝術家吳耿禎的作品,幾乎在貴賓預展時就售罄,可見其長期代理所打下的基礎優勢。索卡藝術的總體銷售狀況同樣令人滿意,帶來的17位藝術家中間,林葆靈、張致中、王挺宇和羅文欣這四位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廣受歡迎,開展前兩天就有非常亮眼的成績。赤粒藝術規劃的當代水墨展位獲得不少迴響,整體業績與去年相似、買氣仍旺,深井隆(Takashi Fukai)的木雕作品是展位亮點,而值得一提的是年輕水墨藝術家表現同樣亮眼,其中藝術家曾建穎的作品尤受歡迎,令畫廊對持續推動臺灣當代水墨充滿信心。采泥藝術在本屆藝博會業績斐然,比去年成長三成左右,雙個展推出的兩位重量級藝術家李光裕和霍剛皆廣受歡迎,其中李光裕的雕塑作品更以820萬元高價售出。


完整原文: https://artouch.com/auction/content-11774.html




2019年10月11日

林葆靈光影技法風格 新加坡藝文界關注[影]

最新更新:2019/10/11 19:39


新加坡「盛放台灣—台灣當代藝術展」共有25位台灣藝術家參展,展現台灣當代藝術家生命力。
圖為藝術家林葆靈與觀展藝文界人士分享創作風格與靈感。中央社記者黃自強新加坡攝 108年10月11日
(中央社記者黃自強新加坡11日專電)年輕時負笈新加坡拉賽爾藝術學院,台灣藝術家林葆靈如今以強烈的光影技法繪畫風格,受到星國藝文界關注,他期盼透過雙方交流,讓更多台灣藝術家作品躍上國際舞台。
駐新加坡代表處4日起在新加坡藝術學院(SOTA)舉辦10天的「盛放台灣—台灣當代藝術展」,展出包括「A Kiss」、「獵人剪影」、「生活流域No.2」、「擬仿」等25位台灣當代藝術家31件作品。
包括參展藝術家賀蕙芝、林葆靈、廖堉安等人,均親赴新加坡交流,其中,年輕時曾接受新加坡拉賽爾藝術學院(LASALLE College of the Arts)扎實美術功底訓練的林葆靈,受到不少觀展的星國藝文界人士關注。
林葆靈9日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說明他年輕時曾負笈新加坡,再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的水墨創作組,接受不同的美術訓練。
新加坡「盛放台灣—台灣當代藝術展」,共有25位台灣藝術家參展,展現台灣當代藝術家生命力,圖為參展的藝術家林葆靈水墨作品「俯瞰的夜晚街景」。(藝術銀行提供)中央社記者黃自強新加坡傳真 108年10月11日
新加坡「盛放台灣—台灣當代藝術展」,共有25位台灣藝術家參展,展現台灣當代藝術家生命力,圖為參展的藝術家林葆靈水墨作品「俯瞰的夜晚街景」。(藝術銀行提供)中央社記者黃自強新加坡傳真 108年10月11日
林葆靈說,文化部的「藝術銀行」讓藝術家作品有多元表現平台,他繪製的水墨作品「俯瞰的夜晚街景」於2013年獲「藝術銀行」徵選,才有機會讓自己的作品跨海赴新加坡,參與這次的台灣當代藝術展。
他說,台灣藝術家作品能赴新加坡參展,是相當難得與寶貴的經驗,尤其,自己昔日赴拉賽爾藝術學院背景,更讓他感受到台星藝術家作品相互交流的重要性。
林葆靈認為,他的創作靈感大多來自生活,來自夜晚的城市光影,有時會漫步山林或城市街道,嘗試以不同眼光感受這些熟悉的日常生活場景。
當談到創作風格,林葆靈則以擺盪於抽象與具象之間形容自己的作品會在其中進行拉扯與擺動,尤其,時而有模糊空間,時而展現流動效果,而強烈的光影對比技法,讓藍紫色調最常出現於畫作之中。
另外,對於台星兩地的藝術創作環境,林葆靈說,兩地均有很大的藝術創作空間,但想要成為一位專職藝術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仍需要不斷堅持與努力,藝術家本身的主動參展與熱情,更是最重要的前進動力。
這次參展畫作都是由文化部的「藝術銀行」計畫公開徵選、買進,再出租給民間企業及政府單位,提高藝術家能見度。2017年選擇新加坡作為第一個展現台灣當代藝術家的能量平台,迄今共展出60餘位台灣當代藝術家、近80件作品,讓他們走向國際,促進台星藝術人才交流。(編輯:郭中翰)1081011


--------------------

駐新加坡台北代表處舉辦「盛放台灣--台灣當代藝術展」
張貼日期:2019-10-15
駐新加坡台北代表處梁國新代表於10月4日下午主持「盛放台灣--台灣當代藝術展」開幕典禮,新加坡藝文、學術及媒體等各界人士熱烈參與,高度肯定臺灣藝術家之創作水準以及我外交部與文化部合作在海外推動文化交流之理念。

梁代表致詞表示,本次展覽包括25位台灣優秀藝術家的31件作品,展現著台灣當代藝術家的創意與生命力。這些作品是由我國文化部的「藝術銀行」公開徵選、買進,再出租給民間企業及政府單位,以提高藝術家的能見度。

梁代表指出,台灣與新加坡都是四面環海,廣納來自各方的藝術文化,再加上新加坡的高度國際化,因此在2017年選擇新加坡作為第一個展現台灣當代藝術家能量的平台,迄今展出60餘位台灣當代藝術家、近80件作品,促進台星藝術人才的交流,成效顯著。

本次展覽在「新加坡藝術學院」(School of the Arts Singapore)一連舉行10日,策展人「藝術銀行」研究員張雅雯、參展藝術家賀蕙芝、林葆靈、廖堉安均出席開幕典禮,向來賓解說策展理念及導覽作品,現場交流熱絡。



梁國新代表與參展藝術家林葆靈(右)、賀蕙芝、廖堉安及策展人張雅雯(左一至三)合影。





駐新加坡台北代表處舉辦「盛放台灣--台灣當代藝術展」參展藝術家林葆靈、廖堉安講座,吸引藝文愛好者出席交流。





梁國新代表在「盛放台灣--台灣當代藝術展」開幕典禮致辭。


轉自:



2019年10月10日

星國台灣當代藝術展 展現創意與生命力

台星交流
新加坡台灣藝術展
時間:2019-10-04 22:15
新聞引據:中央社
撰稿編輯:張子清


新加坡「盛放台灣—台灣當代藝術展」4日開幕,共有25名台灣藝術家參展,展現台灣當代藝術家生命力,圖為駐星代表梁國新、參展藝術家與台星藝文人士合影。(圖:中央社)

「盛放台灣—台灣當代藝術展」今晚開幕,共有25名台灣藝術家參展,作品有描繪生態環境、表達都市人疏離感覺,也有原住民藝術家對文化反思,均展現台灣當代藝術家生命力。

駐新加坡台北代表處從今天(4日)起在新加坡藝術學院(SOTA)舉辦10天的第二屆台灣當代藝術展,展出包括A Kiss、「獵人剪影」、「生活流域No.2」、「擬仿」等台灣當代藝術家31件作品,盼透過更多元藝術文化表現,增進台星兩國人民對彼此的瞭解。

駐新加坡代表梁國新表示,台灣與新加坡在藝術發展歷程上有許多共通的地方,不僅四面環海,廣納來自各方藝術文化,融合在地文化特色,形成開放與多元特質。

他指出,這些作品是由文化部的「藝術銀行」公開徵選、買進,再出租給民間企業及政府單位,提高藝術家能見度。

梁國新表示,由於新加坡的高度國際化,以及成為東南亞當代藝術文化中心的自我期許,因此在2017年選擇新加坡作為第一個展現台灣當代藝術家能量平台,迄今共展出60餘位台灣當代藝術家、近80件作品,讓他們走向國際,促進台星藝術人才交流。

這次台灣當代藝術展的策展人為「藝術銀行」研究員張雅雯,其中,參展藝術家賀蕙芝、林葆靈、廖堉安親赴新加坡交流。

藝術家林葆靈(中)與新加坡藝術家巫思遠(左)以及梁國新代表(右)合影留念感謝兩位的支持






2019年10月3日

AR 街道美術館 AR STREET MUSEUM


展出地點
Location大內藝術特區

展出時間
Date2019.10.05 - 2019.11.03

參展藝術家
Artist(s)徐永旭 Yung-Hsu Hsu、薩璨如 Cynthia Sah、瓦兒 Val、彭光均 Kuan-Jun Peng、李光裕 Kuang-Yu Lee、楊柏林 Po-Lin Yang、 楊英風 Yuyu Yang 、陳依純 I-Chun Chen、林葆靈 Bao-Ling Lin、黃敏俊 Ming-Chun Huang

(展出藝術家及設置點按地圖順序排列)

林葆靈《沒有名字的小傢伙》@臺北市立麗山高級中學


文/策展人Curator:羅禾淋 He-Lin LUO

藝術計畫「AR街道美術館」呈現了兩種藝術透過AR呈現在觀眾眼前的兩種方式,分別是「AR公共藝術」與「AR城市紋理走讀」兩項子計畫。「AR公共藝術」以3D掃瞄雕塑藝術品的方式,使雕塑作品「虛擬化」,再透過AR SLAM的定位方式,使雕塑進到公共空間並呈現於觀眾手機之中,觀眾透過手機漫遊於城市之中,並定點開啟AR設定,觀看藝術作品,在此同時,觀眾亦化身「典範觀者」,成為一名表演者,於空間之中行走,並在觀看AR的過程進行演出。

「AR公共藝術」邀請把實體雕塑數位化後AR呈現的藝術家共計十位,包括徐永旭、薩璨如、瓦兒(Val)、彭光均、李光裕、楊柏林、楊英風、林葆靈、黃敏俊,另外本計畫特別邀請數位藝術創作者陳依純,實驗直接以數位工具,進行數位動態雕塑並AR呈現,來對照實體雕塑數位化與數位工具雕塑數位化的差異。

「AR城市紋理走讀」以大直內湖河道截彎取直的歷史轉變為探索目標,透過在地文史工作者的田調資料以及在地居民的生活記憶,收集大直內湖的「老照片」,使用GPS定位與AR對照顯示的設計,觀眾可以同時對照老照片的場景與當下的景色,如穿越時空般的呈現對於歷史之記憶。在此邀請本計畫之文史顧問劉昭輝老師,田調與研究大直內湖特殊的歷史故事,並收集老照片挖掘歷史與記憶之間的關係,設置的位置包含捷運劍南路站、北勢湖環保公園、捷運西湖站、捷運西湖站(西湖工商)、捷運港墘站(內湖高工),共五處「AR城市紋理走讀」設置點。

捷運港墘站一號出口
09 #林葆靈 Bao-Ling LIN, #沒有名字的小傢伙 The Nameless Little Guy, 聚氨酯、設色Polyurethanes (PU), Paint , 13x21x28cm, 2017








實體原作
林葆靈丨4/20丨《沒有名字的小傢伙》丨聚氨酯, 設色丨 13 x 21 x 28 公分丨2018
LIN Bao Ling 丨"The Nameless Little Guy"丨 4/20丨polyurethanes (PU), paint丨13 x 21 x 28 cm丨2018 (Weight 3.1 kg)

楊椀茹 (2017):〈Hey! 没有名字的小傢伙〉《典藏投資》, 122期 , 頁98。

Hey! 没有名字的小傢伙
文 | 楊椀茹 圖 | 林葆靈

藝術公仔的造型取自於平面作品《2015年12月8日》‧複合媒材於素描紙‧
13×18cm・2015 (私人收藏)

向來以藍紫色調描繪迷離神秘的城市夜景而著稱的藝術家林葆靈,創作面向不僅止於平面繪畫的探索; 大學時期副修陶藝的他, 一直都在醯釀著立體創作計畫, 今年已發表數件裝置作品,目前亦正在著手進行名為《沒有名字的 小傢伙》的限量藝術公仔創作。 在10月的台北藝博會, 一件《沒有名字的小傢伙》就已現身於索卡藝術中心的展區並吸引不少關注的目光, 這位令人眼睛一亮的小像伙,其實在林葆靈的創作脈絡中已經發展了逾10年之久・直至今年與索卡藝術中心ー同合作 予以立體化。

「小傢伙」的概念最早出現於2006年、是林葆靈還在藝術學院就讀時的版畫作品,信手括來一個抱膝蹲坐在地 上的人物。林葆靈將它視為自我的投射,一直以來多是以小品或塗鴉的形式呈現,反映出日常中難以名狀的各種情緒與想法。之所以「沒有名字」, 林葆靈引述知名心理諮詢師羅傑斯(Carl R. Rogers)所言:「 What is most personal is most universal. 」來說明, 「小傢伙並不僅指涉我自身,我也希望他代表有同樣或類似感受的任何一個 人。

公仔手持畫筆、蹲踞身子在專注畫畫的造型,是根據 2015年的一張小畫為藍本所製作。在公仔的設定上, 林葆靈以孩童的形象反映他的初心, 沒有武裝的赤裸身體, 也因而在這個世界上常常受傷, 所以貼著OK繃、纏著繃帶。公仔臉部簡化至僅剩眼睛,沒有瞳孔的一雙大眼看不清未來與真實, 而眼下明顯的黑眼圈是焦慮與失眠的象徵,也是現代人普遍有的困擾。

整體觀之, 這件公仔並非呈現出一般常見的討喜、可愛的快樂形象, 散發的氛圍卻也因此更耐人尋味。林葆靈認為,藝術家在尋求自我突破的過程中總不免會感到挫折, 創作最重要的是忠於自己、不要害怕面對負面情緒, 而傾注全副心力與熱情在創作的藝術家必然是「開心的時候畫畫是喜歡畫畫, 不開心的時候畫畫是愛畫畫」, 反映出他即使在難過時仍堅持握著筆繼續畫畫, 而身上沾染的 顏料也顯示出投入創作的渾然忘我。

《沒有名字的小傢伙》限量20版以及5件AP版, 立體的原型最初是由藝術家握製出約手掌可握的大小,再經由3D建模列印出28公分高的尺寸, 調整細節後再採用PU (聚胺酯)翻模。而不同於一般規格化的量產製作方式, 每隻公仔眼下的黑眼圈、身上沾染的色塊都會再由藝術家 手工上色、尤其是揮灑在身上的藍紫色顏料亦都會呈現不 一樣的分布效果, 也顯得各具特色。

這件藝術公仔一方面反映出藝術家自身的樣態;在另 一層面,也揭示出大眾在生活中會面臨的困難與堅持,極易讓觀者在心理產生共鳴。林葆靈也進一步表示,公仔低著頭用蹲姿在畫畫, 除了呈現自己有時候在畫畫時的姿勢,也暗喻著忍耐的過程,期許未來能高高跳起。而這件 藝術公仔也會在12月的台北索卡展覽現身,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