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0日

文化體驗 - 藝術家篇


文化體驗 -  藝術家篇 from singing jhang on Vimeo.



監製:李元禎
導演:張馨尹
導演助理:林孟欣 / 王翊樺 / 梅芷婕
製片:邱凱
製片助理:黃柏蒼 / 賴亭妤 / 蕭羽涵
攝影師:謝宗諭
攝助:簡志宇
燈光:彭嘉慶
燈光助理:張怡瑩 / 蔡明釵 / 陳陽
美術:郭晟禎
美術助理:許立忠
美術實習生:蔡婷宜
場務:Bryan 華

藝術家:Liao Liao / 林葆靈 / 劉岳銘 / 吳哲叡 / 簡莉穎

製作統籌:狠主流多媒體有限公司
合作單位:梅花鹿影業股份有限公司



(影片中畫作 : 林葆靈 / 《森夜 》/ 複合媒材於畫布 / 92 x 220 公分 / 2018)

2018年12月11日

玄奘大學座談-《論展覽的誕生》


感謝玄奘大學候忠穎教授邀請 :)
每次有機會與學生們分享總是開心與忐忑
希望能對參與的學生有一點點幫助

講題: 論展覽的誕生
主講:林葆靈
日期:2018/12/11
時間:10:00-12:00
地點:玄奘大學廣欽201




座談結束也參觀了同學們的展覽
策展人很有熱情與想法
是個很用心的策展
與《拾光》策展人吳浚愷(左二)參展者盧奕瑄(右二) 候忠穎老師(右一)合影
拾光計畫



2018年12月5日

《夜未央》個展推薦文

幾年不見的師大博班美術理論組的老同學希帆
特地趕來看展
還用心幫我撰寫這麼多字的推薦文
很感動也很感謝 :)
真是美言了
我不確定自己的作品是否有她寫的那麼好
但我會繼續努力做好每一件作品

p.s. 在展場重現畫室其實是索卡藝術的員工呂燕妮的巧思

---------------

文/張希帆
hsifan_chang 2018/12/2

趕在最後一天的最後不到一小時,從台中北上看葆靈的展。誤點的火車、灰黑色的夜,加上奔跑脱落的鞋根,匆忙又有點狼狽,就像最近幾個月以來忙忙碌碌有 些身心不調的狀態......

與希帆(右)在展場合影

臺北索卡在暗色的街道裡,透出白晃晃刺眼的光,推開門映入眼簾的,是葆靈重現畫室一隅的巧思,和他夢幻仙氣的藍紫色,一種撫癒人心的顏色......

展場重現畫室一隅


從博班時期,就很喜歡葆靈畫的夜景,他筆下的城市,從不是疏離、嘈雜或會令人迷失吞噬的黑夜,而是寧靜平和的夜色風景,就算描繪喧囂熱鬧的西門町、高 樓往下眺的浮華絢麗,再世俗習以為常的城市景觀,他所營造的畫面,也超然脫俗得像未染俗世塵埃。我始終相信,中國美學觀所謂的畫如其人所言甚是,就像葆靈 總是謙虛、待人為善,像他的畫一樣有著飄然的仙氣。他不會淘淘不絕的講述他的創作理念多深刻宏大,而是內斂、節制有度且不藏私的訴說每幅繪畫過程的經驗談,再將畫面的詮釋權自由的交給觀者。



林葆靈 《夜的變奏曲 II》 壓克力於製圖膠片 79 x 225公分 2018
LIN Bao Ling / Night Variation II / Acrylic on multi-media vellum / 79 x 225 cm / 2018


讓我最訝異的,是在每個充滿仙氣寧靜的畫面中,原來 每個筆劃與畫面的運籌帷幄,都在焦慮與自我突破中奮戰,藝術家就是有不同於常人的心與眼,能在各種矛盾衝突中突破自我,再沉澱描繪出療癒人心的作品。每幅畫在看似夢幻中,有著葆靈對人生深刻的體悟,有關人 生的脆弱與無常、時間的流變與消逝,鏡像映射反思物象的虚幻及質變,透過葆靈的解說也才知道他使用製圖膠片兩面作畫,顏料在兩面流動,用西畫媒材表現出東方水墨式的色彩暈染,在光影浮動和色彩波動交融間,這些夜景神奇的有大隱於市的靜謚之感,令人感到平和與寧靜。 新的我挑戰舊的自我,總是最難的,但也創造了各種嘗試和風格,且這些風格都有系統的圍繞在「夜」的主題上。

而「沒有名字的小傢伙」,不就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小小孩嗎? 在長大的世界裡,跌跌撞撞,滿是傷痕,在不得不社會化之中,也不想成為那個自己小時後最討厭的世故狡詐? 就算那樣會活得比較不辛苦及不受傷。「為了開心而畫畫是喜歡畫畫; 不開心還是想畫畫則是愛畫畫。」多麼震撼人心的一句話,謝謝葆靈用盡全心繪製的作品,在每一筆一勾勒一線條、色點的跳動,顏料的流彩中,都能感受到畫者的致力和真心,療癒了許許多多人的心。


與希帆(右)在展場合影


林葆靈丨4/20 丨《沒有名字的小傢伙》丨聚氨酯, 設色丨 13 x 21 x 28 公分丨2018
LIN Bao Ling 丨4/20 丨The Nameless Little Guy丨polyurethanes (PU), paint丨13 x 21 x 28 cm丨2018


後記: 學生時期後好像很少寫那麼長的關於藝術的文章,但大大推薦臺灣新銳傑出畫家。希望大家都能認識欣賞他的畫:)

#師大博班好同學一定要好好推薦
#林葆靈
#夜未央

2018年11月30日

展厅 1118号 | 索卡艺术即将参加 2018 NArt宁波城市艺术博览会

轉載自: 崇真艺术网

2018-11-17

2018 NArt 宁波城市艺术博览会
索卡艺术
SOKA ART Beijing,Taipei,Tainan
展位:1118
11月23日:VIP预展 12:00-22:00
VIP酒会开幕仪式 19:15
11月24-26:公众开放日 12:00-22:00
展览地点:宁波逸东豪生大酒店 10-11F




2018年第四届『宁波城市艺术博览会』即将在11月23日至11月26日于宁波逸东豪生大酒店盛大登场。此次索卡艺术( 1118厅)将为大家呈现30张艺术精品,涵盖现代与当代艺术领域的10位优秀艺术家。在索卡的展览空间里,来宾们将欣赏到第一代留洋的艺术大师吴作人前辈的绘画珍品,领略当代西南著名画家毛旭辉老师笔下的云南风景,体验日本女画家饭田桐子的童话世界,还有机会接触到海峡两岸优秀青年艺术家的最新绘画和雕塑作品。众多艺术精品同台呈现,索卡艺术在宁波城市艺术博览会上期待与您的相遇。

部分参展艺术家及作品 Selected Artists Works


毛旭輝 Mao Xuhui

毛旭辉是中国艺术当前百大权力人物,以及85’艺术运动新潮的领导人物之一。85’艺术运动新潮是中国20世纪艺术史上最重要的艺术运动,它创造了一个新的历史纪元,打破了艺术朝向政治宣传工具的一元化状态,开创中国当代艺术的第一步。而也是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中国艺术史上杰出的艺术家和作品。毛旭辉没有当下艺术圈里熟稔的风格样式,是一位不见「流行」艺术模式的艺术家。他提出「何谓新具象?即心灵的具象,灵魂的具象」口号,善于以形象暗示感性与直觉的传达。他在创作思考的脉络上,经常截取来自日常经验的片段,大量出现剪刀、椅子、紫色或金色等符号图式,再将这些生活物件放置于画面中,借以象征时代作为权势表征与人生的参照。

毛旭辉从1979年开始便持续创作圭山系列,每年春秋两季,毛旭辉会带学生来圭山上课写生,圭山系列也成为艺术家另一个生命与艺术发展图标,此次带来的作品为2016年的水彩作品,色彩秀雅淡丽,画中气氛恬静,寥寥数笔勾勒出圭山农村与世无争的生活情景。





毛旭辉 Mao Xuhui
圭山.夏天的村落 Guishan-Village in Summer
水彩 / 纸本 Watercolor on Paper
39 x 55 cm
2016


陈峰 Chen Feng


于1962年出生于浙江宁波,现为宁波当代艺术学会会长及宁波城市学院艺术学院教授。陈峰在80年代初研究多种西方艺术,赵无极式的东方抽象抒情主艺,与综合材料的研究,逐渐成为艺术家的艺术发展基本,近十几年,陈峰逐渐抛弃西方影响下的东方抽象抒情主义,重新审视东方传统根源,从宋人山水与中国名川大岳中找到自己心中的桃花源栖居地,以山水丘壑坚石作为题材,融合东方文人气韵,交织出有别于西方,属于东方文化的、陈峰的独特艺术风格。




陈峰 Chen Feng
空阔之境 The Empty Space
综合媒材 / 画布 Mixed Media on Canvas
80 x 100 cm
2016





陈峰 Chen Feng
静谧 A Quite Place
综合媒材 / 画布 Mixed Media on Canvas
60 x 80 cm
2017


包忠 BAO ZHONG


于1968年生于南京,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包忠的作品蕴含很多心理及哲学上的意义,作品充满忧郁、偷窥、克制、灵性、戏剧及仪式感,大多数以黑灰色为背景,内容为简单的图象但却具有明确的暗示内容,从而使观看者在观看过程加入自己的推理,试图寻找答案。此次参展的作品『植物研究』系列,探讨存在消逝之间的关系,将存在像生物标本一样描绘,或是对存在的怀念,或是对自我的一种对映。从包忠作品的画面构成和表达寓意来说,这些背景消弭的形象传达出来的是一种艺术家独有的敏感性,而在这个固化和物质化的世界中,这样的敏感性本身就具有价值。





包忠 Bao Zhong
植物研究7 Plant Research No.7
油彩 / 画布 Oil on Canvas
48 x 38 cm
2015





包忠 Bao Zhong
植物研究4 Plant Research No.4
油彩 / 画布 Oil on Canvas
48 x 38 cm
2015



饭田桐子 IIDA Kiriko

饭田桐子1970年出生于日本北海道,1991年毕业于日本北海道设计学院,饭田桐子1991年于北海道造型设计学校毕业后,于日本画坛获奖无数,并连续两年入选Shell美术赏展 (シェル美術賞展2003/2004)。艺术家带有怀旧、奇幻的作品风格,在许多著名的国际艺术博览会大放异彩。生活在北海道,饭田对白色有特别的感受与感动,创作至今形构出别具特色的美学意识。她擅长从寻常风景中提炼出创作新天地,作品洋溢著女性静谧、恬淡、温润的气氛。以自然为本,色彩使用清澈透明且兼具现代感,画作也创造出内在生命力与故事性。




饭田桐子Iida Kiriko
虹彩的星星 Stars of the Rainbow Color
布面 / 油画 Oil on Canvas
45.5 x 38cm
2016





饭田桐子 IIDA Kiriko
在海边跳舞 Dance by the Sea
油画 / 画布 Oil on Canvas
60.6 x 72.7 cm
2013


黄柏勋 Huang Bo Hsun


于1981年出生于高雄,2007年毕业于台南大学美术系硕士。在都市长大的黄柏勋有着恋旧敏感的人格特质,令人意外的草根味十足,用记忆里图像的符号,转化为多彩又细腻的丙烯创作,将其干燥后有如塑料薄膜的质感,创作造型不定的抽象性符号,有别于油性材料的平滑流畅与轻薄光泽,来形塑在异常丰富的时空之下,接近空泛的仿徨疏离,以及对人际之间,包括情感、观念与思想紧密相依的渴求。





黄柏勳 Huang Bo Hsun
寂寞贩卖机 Lonely Vending Machine
丙烯 / 画布 Acrylic on Canvas
20 x 20 cm
2018





黄柏勳 Huang Bo Hsun
水中花 The Flower in the Pond
丙烯 / 画布 Acrylic on Canvas
20 x 20 cm
2018


林葆靈 LIN BAO LING

于1981年出生于台北,2012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学系水墨组硕士,少游岛绘社社长。善于用水墨、油彩及丙烯颜料为材料,绘制在制图胶片或画布上,创造梦幻华丽的景致受到各方藏家的喜爱,他研发了以制图胶片作为载体的技法,使饱含水分的丙烯颜料在不吸水的半透明胶片上产生流动,但却不同于传统水墨渲染与晕开的效果,利用胶片的透明性两面作画,使颜料的层次更丰富,以细腻的笔法、或青绿紫灰的寒色系或棕黄赭黑的暖色调,书写着如水的凉夜、夜的昏黄与神秘;他偏爱长长的横轴,人物景物皆极为渺小,取景变化多端且异常高远辽阔,有若架设在高处的广角镜头。




林葆灵 LIN  Bao Ling
在那阳光照不到的深海裡 V  In the Darkness V
複合媒材 / 画布 Mixed Media on Canvas
15.5 x 22.5 cm
2016


2018年11月23日

高雄藝術博覽會x索卡藝術

【2018 ART KAOHSIUNG高雄藝術博覽會】

預展 (僅限邀請)
11月29日 14:00 - 20:00

公眾展期
11月30日 11:00 - 19:00
12月01日 11:00 - 19:00
12月02日 11:00 - 18:00

城市商旅-高雄真愛館
高雄市鹽埕區大義街1 號
索卡藝術展位 247

FB 活動頁面

展出藝術家
王紫芸、卓卉芹、林葆靈、高雅婷
許芝綺、陳芍伊、趙璐嘉

ART KAOHSIUNG 高雄藝術博覽會將於今年底11月30日至12月2日正式展開,成功邁入第六屆高雄藝博會從2013開創以來,悉心耕耘台灣南部藝術市場,已成功開啟台灣藝術市場新區塊。索卡藝術將為您帶來王紫芸、卓卉芹、林葆靈、高雅婷、許芝綺、陳芍伊、趙璐嘉共七位藝術家的精彩作品,從陶瓷雕塑到複合媒材的平面作品皆有展出,期望以更具前瞻性的視野,為台南灣壓軸的藝術盛會帶來更豐富的美感體驗。

藝術家王紫芸的作品概念原於法國著名思想家莫里斯·布朗肖的《幾乎全部敘事》中描述「封閉,禁止進入但又任憑風吹過的空間…,在這裡,夜晚,在所有睡眠以外廻響著說話者被悶住的聲音,病者的咳嗽聲,瀕死者的喘氣聲,和那不停地停止活著的人忍住的呼吸;長而不闊,隧道一樣窄的空間,在這裡,距離和接近–那遺忘的接近和等待的距離–互相靠近又無邊地遠離」,她認為風以敘述者之姿,在這些經緯間交換、滲透,駐留了時間與人的活動軌跡。藝術家以作品書寫生活中喋喋不休的日常,在不斷重述中,細節漸漸擴張變異。卓卉芹的創作主要為探索曾經是生命體的媒材議題,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期間大量犧牲的真皮媒材,其所關注的是一個非常衝突的現象—奢華與反奢華之間的必然關係,即要稀有,又要普及。作品運了多樣媒材拼貼的手法,在零碎的符號與片段中,反映了人性、社會現象與文化上的懷疑—慾望、渴望、戀物,矛盾心態或痴迷現象,更以扭曲怪誕的嬰兒圖像象徵極端的人性本能。

林葆靈的畫作強調夜晚的光影,以他在夜中所見有感的景物來創作。他選擇夜晚光影作為世間一切對立事物與時間的象徵,再這次的新作品中,林葆靈以《沒有名字的小傢伙》當成是畫家自我意識的投射,赤裸、無武裝、無瞳孔等元素象徵人們的孤獨與脆弱,也是藝術家面對生命過程的體悟。
林葆靈 / 《踩泥巴》/  複合媒材於紙本 / 15 x 20 公分 / 2018
LIN Bao Ling  / Stepping in Mud / Mixed media on paper / 15 x 20 cm / 2018

高雅婷則認為蒐羅繪畫史的過往並從中揀選圖像的過程,像是走進一座森林中撿拾生物的屍體。她把這些破碎的片段製成標本,讓它們如碎屑般散落紛呈,如她的作品中許多短而多彩的筆觸,所繪製的物體幾乎沒有固定的邊界線,反而是像迷彩一樣,相互地做為彼此的遮蔽。同樣是將所描繪誤的邊界打散,趙璐嘉的作品則是在探索有形與無形之間的對比與可能性。畫面中分別使用強烈和輕柔的筆觸來表示周遭的環境與氣氛,透過不同的情緒轉換了圖像間的模式,她的作品保持了某種是覺得平衡關係,也試圖減少顏色的影響,簡化物體的結構來獲取更多的闡述。

此次於高雄藝博會索卡也計畫展出7件立體作品,藝術家許芝綺形塑了一系列白色的弧形雕塑,並以「絕對零度的直白」為其系列作品命名,在立體的空間裡飽含著無限的想像,光影輕盈的在純白的作品表面舞蹈著,期望能以空間中的包容性與消弭沈重現實的固定邊界。畢業於東海大學美術系的陳芍伊,曾經在台南藝術大學音像動畫所學習過3D電腦繪圖,並將所學延伸至未來的陶藝創作中。她擅長在立體的雕塑上加入平面的圖象,並運用傳統的釉下彩技法結合具有故事性的圖騰,挪用曾經閱讀的書籍轉化成她的作品,透過對文字的想像,將那些難以捉摸的情戲內化成細膩的線條筆觸,有如刺青般的圖騰給予觀者虛實交錯的感覺。


此次的2018高雄藝術博覽會,索卡將持續帶來更豐富多元的藝術面貌,也期盼帶給觀賞者更具國際視野的藝術饗宴。2018年11月30日至12月02日於城市商旅-高雄真愛館2樓展位247,誠摯邀請您一同蒞臨展會,享受港都獨特的藝文氣息吧!

林葆靈 / 《暖呼呼》/ 複合媒材於紙本 / 15 x 20 公分 / 2018
LIN Bao Ling / Nice and Warm / Mixed media on paper / 15 x 20 cm / 2018


林葆靈 / 《黑暗隧道》/ 複合媒材於紙本 / 15 x 20 公分 / 2018
LIN Bao Ling / Through the Tunnel / Mixed media on paper / 15 x 20 cm / 2018


林葆靈 / 《慾望 III》/ 複合媒材於紙本 / 15 x 20 公分 / 2018
LIN Bao Ling / Desire III / Mixed media on paper / 15 x 20 cm / 2018



「…除了台北的夜景之外,他(林葆靈)創作了另外一個調性乍看迥異的系列作品《沒有名字的小傢伙》。這個漫畫風的小人物2006年時即已存在,他無名、赤裸、無武裝、黑眼圈、無瞳孔、無手指,是林葆靈「心中的小孩」,是畫家自我意識的投射,展現出人們堅強外表下孤獨、脆弱、易感的內心世界,與當代人類的生存景況。...但聯繫兩組作品的元素仍是『夜』。」 

(摘自《夜世界-林葆靈的夜景繪畫》,陳貺怡教授撰)









2018年11月22日

寧波藝術博覽會


2018年第四屆『寧波城市藝術博覽會』即將在11月23日至11月26日於寧波逸東豪生大酒店盛大登場。此次索卡藝術( 1118廳)將為大家呈現第一代留洋的藝術大師吳作人前輩的繪畫珍品,領略當代西南著名畫家毛旭輝老師筆下的雲南風景,體驗日本女畫家飯田桐子的童話世界,還有機會接觸到海峽兩岸優秀青年藝術家趙博、林葆靈、黃柏勳以及陳卉穎等最新作品。

------------------------------------
◆寧波藝術博覽會◆


▎展  期|11/24(Sat.)-26(Mon.) (12:00-22:00)
▎預  展|11/23(Fri.) 12:00-22:00
▎地  址|寧波逸東豪生大酒店 10-11樓
▎展  位| 1118號


林葆靈 / 《 在那陽光照不到的深海裡 V》 / 複合媒材於畫布 / 15.5 x 22.5 公分 / 2016
LIN Bao Ling / In the Darkness V /  Mixed media on canvas / 12.5 x 17.5 cm / 2016


林葆靈 / 《 紅屋頂的小木屋》 / 複合媒材於底劑板 / 12.5 x 17.5 公分 / 2018
LIN Bao Ling /  Faraway Dream   /  Mixed media on gessoboard / 12.5 x 17.5 cm / 2018



林葆靈 / 《 Lonely Christmas 》 / 複合媒材於底劑板/ 12.5 x 17.5 公分 / 2018
LIN Bao Ling / Lonely Christmas  /  Mixed media on cgessoboard / 12.5 x 17.5 cm / 2018








林葆靈 / 《 唐吉訶德 》 / 複合媒材於紙本 / 54 x 38公分 / 2018
LIN Bao Ling / Tilt at the Windmill / Mixed media on paper / 54 x 38 cm / 2018



林葆靈 / 《 在箱子外思考 》 / 複合媒材於紙本 / 15 x 20 公分 / 2018
LIN Bao Ling / Think Out of the Box / Mixed media on paper / 15 x 20 cm / 2018

林葆靈 / 《 雲海上的漫遊者 III 》 / 複合媒材於紙本 / 23.5 x 54 公分 / 2018
LIN Bao Ling / Wanderer above the Sea of Clouds III / Mixed media on paper / 23.5 x 54 cm / 2018


2018年11月3日

揉合光與影 《夜未央》渲染台北夜景之美


第1686期 發表日期: 2018-11-01
藝文1686期,unews,uonline,夜未央,林葆靈,林葆靈個展,水墨,索卡藝術中心,藝文,製圖膠片


第1686期 發表日期: 2018-11-01
藝文1686期

【記者陶怡軒台北報導】繁華的西門町商圈,人潮隨著製圖膠片上渲染的水漬流動,長達2公尺的橫幅,帶領觀者進入熟悉又迷幻的台北街頭。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水墨組的藝術家林葆靈,於10月20日起在索卡藝術中心舉辦個展《夜未央》,以夜景作為主題,透過渲染手法揉合夜晚中的光與影。


夜的變奏曲Ⅱ〉以長橫幅描繪西門町夜景,同時畫面更以鏡像呈現,希望能呈現所見非真實的意象。 圖/林葆靈提供

本次展覽展出多件以製圖膠片為媒材的作品,製圖膠片原本為建築師用以繪製草圖的工具。林葆靈解釋,製圖膠片不似紙材具有易吸水的纖維,顏料能完整留在膠片表面,利於顏料的渲染。同時林葆靈提到,他利用製圖膠片半透明的特性,在膠片的兩面作畫,呈現畫面的層次感,「現實的風景,有時候遠處的東西也顯得比較濛、比較霧。」

林葆靈表示,部分作品採用長達2公尺的橫幅與高遠遼闊的取景,是承襲自中國傳統的水墨畫橫軸,希望能藉此呈現出較抽離的觀看視角,林葆靈說:「常常覺得自己跟社會、人群有點格格不入。」因此他常會採用比較遠的觀看角度構圖。

除了畫作,現場更有數樣黏土捏製展品,〈沒有名字的小傢伙-永夜〉以碎鏡子和枯枝營造感傷的氛圍。 圖/陶怡軒攝


「我常處理夜晚的強烈光影,漸漸發現光跟影是一體兩面的,我在作品中主要是追求對立的統一、融合。」林葆靈解釋,期待觀者透過作品中大量暈染開的色彩,感受到光影並不是極端的對立,他也以此期許自己能接受事物的不同面向。

索卡藝術中心展覽行銷呂燕妮表示,展覽大致劃分為城市和自然兩個展區,呈現林葆靈筆下夜景的不同風情,「看他的作品,能感受到在抽象和具象交合下,很夢幻的情感意境。」展場入口更複製了林葆靈的工作室空間,希望民眾觀展時,先看到藝術產製的過程,再循著空間動線,慢慢進入藝術家的內心世界。


展場入口仿製了林葆靈的工作室,讓民眾除了看見藝術成品,更能接近產製的過程。 圖/陶怡軒攝


民眾邱奕辰表示,作品〈黑暗中過河Ⅲ〉令他感到印象深刻,該畫作描繪藝術家的一次溯溪體驗,讓他感受到創作中的故事。「從繁華的都市到山谷,搭配藝術家自己經歷下表現的夜景的詮釋是很全面的。」邱奕辰認為,在林葆靈的作品中可以體會到創作者不同的觀看角度。

〈黑暗中過河Ⅲ〉講述林葆靈的溯溪體驗,人物右下方描繪的疊石,指引正確的方向,是一種讓人安心的象徵。 圖/林葆靈提供



------

《夜未央》 林葆靈個展
Tender is the Night - a Solo Exhibition by Lin Bao Ling

▎展  期丨2018/10/20 (Sat.) - 12/02 (Sun.)

▎地  點丨索卡藝術.台北丨台北市中山區堤頂大道二段350號

▎聯  繫丨呂燕妮丨zoralyu0207@gmail.com丨02-2533-9658

FB活動頁面: https://reurl.cc/GdbgD
索卡藝術官網: https://reurl.cc/Xelxa
夜的藝術散策: https://reurl.cc/o9xmV

2018年10月25日

2018 静界 Motionless Boundary 静かなる境界


"Visions of Stillness" Art from Japan, Singapore and Taiwan.
静寂の光景 —日本、シンガポール、台湾芸術交流展

展期|Term:2018.11/10-2018.12/8
開幕|Opening:2018.11/10 2pm
地點|Venue:大新美術館
(704台南市北區西門路四段110巷6號)

主辦:靜界藝術團隊
協辦:大新美術館(DAXIN ART MUSEUM)
贊助:新加坡藝術理事會(NATIONAL ARTS COUNCIL)、新加坡藝術家聯盟(Artists Alliance SG) 、日本光明寺會館(Komyoji-Kaikan)

策展人 Exhibition Director |
巫思遠 Sze Yang BOO (SG)
協同策展人Co-Curator|
蕭伊伶 I Ling HSIAO (TW)

|參展藝術家 Artists|
新加坡SINGAPORE
Sze Yang BOO 巫思遠
Sien Kuan CHIEW 趙善君
Soo Ngee LIM 林序毅
April Kiow Ngor NG 黃嬌娥
Chee Hui SOH 蘇志輝
Terence Chee Wah TAN 陳智華
Chee Kiong YEO 楊子強
.
臺灣TAIWAN
Yi-sheng HUANG 黃頤勝
Chih-chi HSU 許芝綺
Bao-ling LIN 林葆靈
Wen-ter LIU 劉文德
Bei-chen SHIAU 蕭北辰
Chun-hao TSENG曾俊豪
.
日本JAPAN
Yutaka INAGAWA 稻川豐
Kiyohito MIKAMI 三上清仁
Tamaki ONO 小野環
Hayato SUGII 杉井隼人

--------


開幕活動| 
 
2:00-2:20 開幕演出|劇本:楊子強_舞蹈:李侑儀_小提琴:盧昱誠
2:20-2:40 致詞
2:40-3:10 現場導覽|策展人:巫思遠
3:30-5:30 開幕座談|謝佩霓(曾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與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 +策展人+藝術家
 
 
|| 靜界講座活動系列 ||
 
Part.1 _11/11(日) 下午 2:30-5:00
演講題目:從南洋到東南亞 - 漫談新加坡當代藝術發展與現狀
內容:新加坡當代藝術現況
講者:陳燕平(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及南洋理工大學兼任講師,現為台藝大博士生)
 
Part.2_11/17(六) 下午 2:30-5:00
演講題目:亞洲潮流,新境界
內容:亞洲藝術市場觀察
講者:王焜生(曾任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執行長,當代藝術觀察評論)
 
✦靜界導覽_11/24(六) 下午 2:30-5:00
》策展人蕭伊伶導覽《
 
Part.3_12/2 (日)下午 2:30-5:00
演講題目:靜與動-東西方文化的對比
內容:展覽作品解析
講者:蕭瓊瑞(曾任台南市文化局局長,為台灣藝術史學者與策展人)

林葆靈 / 《香江夜曲 II》/ 複合媒材於製圖膠片 / 90 x 154 公分 / 2016
LIN Bao Ling, HK Nocturne II. Mixed media on multi media vellum, 35.4.x 60.6 in . ©2016
林葆靈 / 《紫藍與波斯玫瑰色的夜曲》/ 複合媒材於畫布 / 90 x 150 公分 / 2016
LIN Bao Ling, Nocturne in Purplish Blue and Persian Rose. Mixed media on canvas, 90 x 150 cm. ©2016






林葆靈 / 《京都夜曲 III》/ 複合媒材於製圖膠片 / 85 x 98 公分 / 2016
LIN Bao Ling, Kyoto Nocturne III. Mixed media on multi media vellum, 85 x 98 cm. ©2016
https://flic.kr/p/G5rwp8


媒體露出:

劉星佑,〈日本 ‧新加坡 ‧台灣藝術交流展〉,《典藏今藝術&投資》315期 ( 2018年12月號),台北: 典藏,頁196





2018年10月23日

The Night World-Lin Bao Ling's Nightscape Paintings

Written by Chen Kuang Yi 

Professor and former Director of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Let’s not discuss if “nigh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emes in painting. It is undeniable that it has a place in the history of painting. The color of the night strengthens night’s dramatics, leaving the tragic of tragedy with fewer places to hide. However, black is not the only color of the night: without white, black cannot be brought out; without brightness, darkness cannot be brought out; without the dawn, the dark night cannot be brought out. This is precisely because the blackness of the night is so dramatic, it is given deep symbolic meanings in literary works- the dark night of the crucifixion of Jesus contrasts with the dawn of his resurrection. The dark night is also the moment of the rational compromise and the soar of subconscious and imagination: From Nyx, the goddess of night, giving birth to a pair of twins, Sleep and Death, in Greek mythology, to the night views painted by the painters, Francisco Goya and Henry Füssli, which are filled with chaos and nightmares of being threatened by death. 


However, the color of the night is really not black. Just looking at those few brilliant pieces of The Starry Night by Vincent Gogh or Edvard Munch, which use many bright and bold blue, green, red, yellow, purple, even white, makes this an open book. Of course, however, to Caspar David Friedrich, the color of the night in his painting, Nacht im Hafen, is countless brown hues changing delicately. Furthermore, the charms of the night is also in the alternation of the sun and the moon: Alphonse de Lamartine, a Romanticism poet, thinks “after the sun offers his empire to the pale queen of night (la pâle reine des nuits)”, poetic works unfold! Therefore, a moonlit night is a theme countless artists prefer, even though from then on, the scenery of a moonlit night gradually changes from barren hills and dark nights, and the reflections of the quiet nature in the water to the brightly-lit, prosperous sleepless towns, which are full of tall buildings, painted by Impressionist painters. The pleasures of the metropolitan night are heavy traffic, the high life, songs and dances, endless liveliness and noiseness. Of course, there are also artists like Edward Hopper who portrays the night city as bored stiff, unlively and lonely. 


Lin Bao Ling who is deeply attracted by the night view, painted the first night view in 2003 when he is still learning in the college.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he is still “feeling and thinking” in this abundant and remote theme, trying to find more possibilities. He who is good at ink wash paint, oil paint and acrylic paint, thinks about the materials first when thinking about the night view: he researches and develops the method of using the multi-media vellum as a vector, making the water-filled acrylic paints flow on non-water absorbing translucent vellum, yet is different from the washing and spreading effects of traditional ink wash paints. He uses the transparency of vellum to paint on both sides, making the layers of the paints more abundant. The stacking of paints, thick painting and scraping of brushes, flowing of stains, the gaps of the intersection of blocks of colors, large amounts of dripping, spraying or painted color dots of different sizes, blurs and threatens the thin and fragile shapes, portrayed or spatulated with detailed brushes, creating moist feelings like the rain and fog or overcast skies. Cool color series of green, purple, gray chant cool nights like water and its melancholy; however, warm colors of brown, yellow, reddish brown, black write the night’s dimness and mysteriousness. He prefers long horizontal axis, the people and scenery are all very small, framing is diversified and exceptionally lofty and vast. It is like running the wide-angle lens set up at an elevated place. His night views are alternations of light and darkness, the bright moon rode high in the sky, the twinkling lights, the lights of all households, but the feelings of liveliness and noiseness are often swallowed by the silly and stationary crowds who seem to be mobbing something, condense, become familiar and unfamiliar. 


However, besides Taipei’s night views, he creates another series of work, The Nameless Little Guy, that seems to have a totally different tonality at first glance. This little guy in comic style has existed since 2006. He is nameless, naked and defenceless. He has dark circles. He has no pupils and fingers. He is “the child in Lin Bao Ling’s heart”. He is the projection of the painter’s self-consciousness, shows the lonely, fragile and susceptible inner world beneath the strong appearance of people, and the survival situation of contemporary humans. Even though the materials used are not as special as the Nocturne series, the element connecting two groups of works is still “night”: the little guy may be like the Wanderer above the sea of fog painted by Caspar David Friedrich, he may be overlooking the dark blue night and the cotton-like sea of clouds lonelily, or he may be travelling over mountains and rivers in forest and wilderness in the dark night alone in danger; he even drinks a jar of hot tea with the Grim Reaper in tears. The little guy, this narrative element, adds stronger emotions to the night view, showing the soul of Romanticism, telling the night’s loneliness and threats, and the endless imagination it provides. 


Whether it is the Nocturne series or The Nameless Little Guy, Lin Bao Ling faces off “night” this special theme in the painting history in all these works. He not only knows the colors, symbols, elements of the night well, but also can give them epochal character, local characteristics, individuality. The night he paints is noisy, yet it can also bring us away from noise; it is realistic, yet it also brings us into imaginations; it is quiet, yet it also makes us feel it is crisis-ridden; his night threatens us, yet it also protects us; his night inspires us, and leads us to rediscover the night's endless charms. 












2018年10月17日

《夜未央》 林葆靈個展


Tender is the Night - a Solo Exhibition by Lin Bao Ling

藝術之所以迷人,在於藝術家透過創作抒發內心的情感,觀者受到作品的感動,便是豐盈了心靈的渴望。隨著創作累積增長他的生命厚度,藝術家透過顏料的渲染,在幻想與幻影間,作品建構出不同環境下的夜晚光景,有湖泊的倒影、城市的映像和滿山的星斗銀河,對比人與自然的無常變化,都隨稀釋的壓克力與油畫顏料流淌與塗抹在藝術家的生命之中。

繼2016年的舞影零亂個展後林葆靈仍嘗試且延續深化其脈絡思維,這次的展覽主題也劃分出城市和自然為兩大別類,如所處的台北城和行山、溯溪和雲海觀看體驗;色調除了延續的藍紫色渲染效果外,也加入了典雅的懷舊褐色調。視覺經驗上也著重扭曲變形的鏡像風景和刮除技、模糊的殘像效果,試圖營造層次更豐富的虛實感,從中再次感受生命的缺憾及完滿。林葆靈的創作一路從「藍紫色夜曲」、「宮廷光影」、「京都夜曲」、「南湖星空」、「泛黃夜曲」以至近來受大家喜愛和熱烈討論的「沒有名字的小傢伙」立體化公仔製作,無論是哪種形式的呈現都是他單純而執著的生活記號。


《藍紫色夜曲》描繪夜晚是為了擁抱黑夜,也為了更懂得珍惜光。


藍與紫相間,彼此就成了一首夜的變奏曲,在這系列嘗試營造像是在水流沖擊下,空間景物扭曲變形產生更強的流動感。取材地點為西門町, 但以鏡像方式來呈現,探討被視為對立的事物一體兩面且暗喻表象常與真實相反。



《夜的變奏曲II 》/ 壓克力彩,製圖膠片 / 79 x 225 cm / 2018


《泛黃的夜》泛黃的樂章,如不斷消逝的人事物。


保留一貫繪畫的流動、潑灑與渲染以及影像風格,宛如手洗照片泛黃褪色與斑駁抹去過豔的色彩,製造一種時空交錯感,畫中的光影明暗對比因整體泛黃的色調而減弱,攝影的底片漏光效果淡化消融了景物,如同不斷消逝中的人事物景。 



《泛黃的夜 V》 / 複合媒材,製圖膠片 / 89 x 224 cm / 2018



《沒有名字的小傢伙》為了開心而畫畫是喜歡畫畫,不開心還是想畫畫則是愛畫畫。


「沒有名字的小傢伙」首度登場是在 2006 年為當時他在學院就讀創作的版畫作品(圖 1) ,而人物立體化則於2017年再次亮相。人物代表著藝術家的初心與樸實,雖沒有華麗的外表但以真心與執著還面對世事的無常,即便不開心還是要繼續繪畫下去,而公仔的製作也由藝術家親手上色,完整地將個人情感轉化至藝術造型語彙上,以達到內心情感的抒發。

3/20 /《沒有名字的小傢伙》/ 聚氨酯, 設色 / 13 x 21 x 28 cm / 2018



2003年林葆靈完成第一幅的夜景作品,轉眼至今十五年,他依然不停的感受與思考夜的美和那份冷傲孤寂。10/20號下午四點邀請您一同前來欣賞光影交織的美,繼續造下一個夢。


個展作品線上高清瀏覽 <<

夜世界-林葆靈的夜景繪畫》- 陳貺怡教授撰 <<

https://lin-bao-ling.blogspot.com/2018/09/blog-post_29.html


▎展  期丨2018/10/20 (Sat.) - 12/02 (Sun.)

▎開  幕丨10/20(Sat.) 4pm

▎地  點丨索卡藝術.台北丨台北市中山區堤頂大道二段350號

▎聯  繫丨呂燕妮丨zoralyu0207@gmail.com丨02-2533-9658



索卡藝術官網: http://www.soka-art.com/CnExhWork.aspx?id=301

夜的藝術散策: https://reurl.cc/o9xmV

------

2007年初次個展
2018《夜未央》是我的第13次個展

創作了那麼多年
依然覺得創作很難
畫畫很難
創意不足
每一次展覽依舊是充滿焦慮地拼盡全力
總希望自己能強大一些

開幕當天
來了許多朋友與長輩
有全家出動的前輩
有從宜蘭 桃園 台中遠道而來的朋友
有不喜歡social 甚至有對人群恐懼的朋友
有開幕後還再去仔細看一次朋友
有行程與工作滿檔的老師
還有特地延後出國行程的母親

每個人都很忙碌
卻願意播冗前來支持鼓勵或是指教
很感謝大家
也希望這次的展覽沒有讓大家失望

今年也是與索卡藝術合作的第八年
每一次的展覽都是愉快有趣的經驗
感謝索卡團隊


展出現場:






































媒體露出:

陳貺怡,〈林葆靈夜景繪畫〉,《典藏今藝術&投資》315期 ( 2018年12月號),台北: 典藏,彩色圖版,頁189


林葆靈 / 《泛黃的夜 IV》/ 複合媒材於製圖膠片 / 91 x 209 公分 / 2017

LIN Bao Ling, Yellowed Night IVMixed media on multi-media vellum,
35.8 x 82.2 in.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