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4日

分享與交流


2016年4月12日於台中教育大學與黃嘉勝主任和同學們在演講完後合影 ·

講師:林葆靈
講題:「藝術創作-從學院畢業到今天」


最近演講座談有些意外的多
演說是門學問

我有稍微下功夫研究
每次分享都是戰戰兢兢
希望能讓同學/聽眾們們有些獲益
擔心講得不好
擔心同學們覺得無聊
但得到同學正面的反饋意見
也深刻覺得分享與交流是種喜悅


一直以來容易怯場的我

漸漸有些習慣
還能在台上講冷笑話了  哈
那種克服弱點的愉悅
也是美好的

2016年4月12日

講座主題:第32天之《孵畫日記》怎麼ㄏㄨ?

講座主題:第32天之《孵畫日記》怎麼ㄏㄨ?
藝術家:林葆靈、林慧姮、洪乙丹、陳佩吟
主持人:孫以臻
與談人:陳儷方、譚如芳
日期:4/23(六)
時間:14:00 - 16:00
地點:金車文藝中心 南京館 (台北市南京東路2段1號3樓)
 
  「記錄日子的方式有很多,有人透過文字、有人透過音樂,而在這裡則有一群喜愛藝術創作的年輕人們,選擇用創作來記錄下生活的記憶片段。」─節錄自《孵化日記》策展概念。

林葆靈 /〈2015年12月8日〉/ 複合媒材於素描紙 / 13 x 18公分 / 2015 / 私人收藏
LIN Bao Ling / "8 Dec 2015" / mixed media on sketch paper / 13 x 18 cm /2015 / private collection

        在眾多的選擇當中,關於「藝術家為何選擇以藝術創作來記錄生活?」這樣的提問,如果我們將它丟向一百個創作者,肯定會得到一百種不同的答案。不難想像,會有這麼一種說法:「恩..其實我並沒有刻意選擇藝術創作來記錄生活啦(抓抓頭)…」然而,藝術作品乘載著藝術家的生命狀態,總是不可迴避地包裹著創作者的生命經驗、記憶、日常軌跡。也就是說,「創作」總巧妙地與「生命經驗與狀態」相關,其中似乎存在著一塊隱晦的、難以清楚言說的灰色地帶,即便是創作者本人也經常難以區辨究竟「有何又如何相關」。
 
  然而倘若令我們感興趣的是「藝術創作作為一種記錄生命的形式」──如同在《孵畫日記》展覽中藝術家於參展計畫中的創作形式──藝術家的生命經驗與藝術作品將被視為一個整體論之,而我們則再也無法滿足於將目光僅僅停留在作品之上,我們需要更多人與人之間的交談與理解。而展場,那將藝術品展示於大眾面前的現場,或許就是讓我們從相遇到相談與相知最好的地點。

---------------------------------------------------
林葆靈創作自述

2015的12 月,嘗試以圖文小品形式記錄下每天的一些所見所聞與雜感。我總攜帶著我的 12色塊狀水彩與水彩本,走到哪畫到哪;當然更多的時候是在自家畫。每晚試著把一天中最有印象,最有感觸的經歷或是抽象複雜的感受與心情以表現、寫生、默寫、卡漫或是抽象的方式等畫下來; 也藉機做了些創作技法的小嘗試, 如: 貼金箔, 使用草木灰作畫; 同時我也把2006年出現, 代表我自己的大眼黑眼圈小傢伙召喚回到我的作品。


呈現這種日記性質的作品是有點令人不好意思的;也許有人會覺得我的生活和想的東西都滿無聊的,但我實在也沒有能力裝得莫測高深。對我而言,它們瑣碎而微小卻又真實而深刻,我也只能硬著頭皮地呈現它們。

林葆靈作品

少遊島繪社